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477章 闪耀戛纳,阿敏捣蛋
虽然没有冰冰,不过28岁的伊莎贝尔·阿佳妮同样很耀眼,她也是这个时期欧洲最具知名度和话题度的女演员。
她是戛纳影后,法国凯撒奖影后,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者。
魏明和李宝田走红毯的时候几乎无人问津,阿佳妮一上来,闪光灯就没消停过,一个劲儿地欻欻她。
这会儿阿佳妮跟魏明的法国老友让·米歇尔·雅尔还没有交往,她的现任是摄影师布鲁诺·努坦,业内地位跟她没法比,长得也一般,可见阿佳妮应该是看中了他的才华。
阿佳妮一进场,魏明发现梅尔·吉布森、罗伯特·德尼罗、北野武这些老男人都开始直勾勾看着人家。
和他们相比,目不斜视的魏明简直就是正人君子,一旁的梅琳达笑笑:“想看就看嘛,确实挺好看的。”
魏明:“我觉得一般,没你好看。”
梅琳达·盖斯凯尔同志也来戛纳了,她自称是来度假的。
两人天各一方,难得魏明来欧洲,而且还要暂住半个月,她肯定不会错过这个机会的,她都25岁了,正是生育的黄金年龄。
昨晚梅琳达抵达了戛纳,只比魏明他们晚了三个小时,然后就以酒店房间都已经住满为由拎包入住了魏明的房间,包局和李宝田只能睁一眼再竖起两只耳朵。
红毯走秀还在继续,在几个无人在意的老男人之后,又有一朵娇艳的朵吸引了记者和男人们的注意,德国女演员娜塔莎·金斯基。
娜塔莎·金斯基入围的作品是让-雅克·贝奈克斯导演的《明月照沟渠》。
她跟魏明是同龄人,今年也是22岁,从13岁就开始当模特,15岁和大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同居,18岁在波兰斯基的《苔丝》中一举成名,进而开始进军好莱坞,堪称欧洲版的波姬·小丝。
只可惜她的波兰斯基再也回不去美国了,不过波兰斯基很快也会有更年轻的女孩,66年出生的艾玛纽尔·塞尼耶。
这位美女入场的时候魏明和梅琳达一起欣赏并小声点评,身后的包副局长和李宝田因为听不懂英语只能干着急,这俩人该不会在公然调情吧?
最后是电影节主席、总监以及评审团成员亮相并发表讲话。
梅琳达这次来戛纳还给魏明带了一本评审团主席威廉·斯泰伦的小说集,里面有一个短篇《远征》,是他根据自身经历创作的关于朝鲜战争的小说。
当初战争爆发,斯泰伦被应征入伍加入海军陆战队,不过1952年他因为眼睛疾病离开部队,并把在北卡罗来纳州勒琼军营的经历写成了小说。
通过这篇小说大概可以理解为什么朝鲜战争在美国存在感那么弱,以及美国军人和一些普通美国人对这场战争的态度。
“突然卷入了战争,一场摸不着头脑、含含糊糊的战争,要是不耍点招儿根本就赢不了的战争……这是一场没口号、没赞颂、没英雄的战争,对所有参战的士兵来说,这实在是让人难以忍受的事儿……”
魏明希望能从他的作品中窥探他对中国的态度,不过看完还是不得要领,小说对志愿军的描写并不多,只能说看不出明显的对中国人的仇恨吧。
接下来还有一个开幕影片观影的活动,作为开幕影片的是苏联导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乡愁》,这也是他的第六部电影长片。
在当今可以称为电影大师的导演中,51岁的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算是比较年轻的了,跟他相提并论的都是英格玛·伯格曼、费德里科·费里尼、黑泽明、斯坦利·库布里克这些被写在电影学教科书和历史书上的人物。
把这部电影选做开幕影片也可见戛纳电影节对他的尊重。
只不过此时的安德烈·塔科夫斯基过的并不如意,这部《乡愁》是他在意大利艰难完成拍摄的。
因为他的片子总是被苏联电影局干涉创作,剧本不给过,资金被压缩,拍完了不给放映,搞得他身心俱疲,所以这次干脆跑到国外拍摄。
而苏联电影局的反制手段就是扣住了他未成年的儿子让他们父子不得相见,而且现在还在阻挠干涉这部电影出现在戛纳,直到安德烈去世前他们父子才得以相见。
你要说他的电影是揭露苏联黑暗面的,被这么阻挠干涉也就罢了,可是也没有啊,尽管比较催眠,但魏明也是完整看过他那些电影的。
他的电影不是那种有着明显剧情的类型片,但电影美学这一块确实没的说,无愧于“电影诗人”之称,他对电影艺术边界的探索也深刻影响了诸如拉斯·冯·提尔、丹尼斯·维伦纽瓦、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以及毕赣等导演。
哪怕马丁·斯科塞斯这种在美国已经算是功成名就的大导演在电影正式放映的时候都一丝不苟地坐着,宛如学生在听课。
马丁后来拍的《基督最后的诱惑》就是受老塔《安德烈·卢布寥夫》的启发,在老塔死后他还主持了老塔电影的修复重映工作。
所以一位电影导演在业内的地位很大程度是看你的电影手法能影响多少后面的导演,尤其是那种大导演,所以安德烈、黑泽明以及王佳卫总能在各种导演排名中名列前茅,太多人受惠于他们的电影技法了。
《乡愁》算是安德烈·塔科夫斯基比较容易看懂的作品,也是他职业生涯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影片的主角就叫安德烈,职业是一名诗人,这可以算是对导演自身境遇的投射。
因为有英文字幕,魏明看起来没什么难度,更何况他也不是第一次看了。
老包比李宝田的优势大一些,因为为数不多的对白是俄语,老包这个年龄的人略懂一些。
只有李宝田,俄语不懂,英语不会,他只能看画面,但仅仅是画面对他也是一种享受,因为太漂亮了,画面有一种油画般的质感,有种诗意的美。
而且很巧,这部电影里也有用不同容器接雨水的画面,只不过魏明处理的更加浪漫。
李宝田假设评委们也看不懂《放羊班》的故事内容,于是下意识对比起《放羊班》和《乡愁》的画面来。
魏明和那几个电影学院的小子在画面美感上也下足了功夫,《乡愁》有着油画般的质感,画面构图充满巧思,导演尤其擅长使用镜子讲故事。
而魏明更偏爱使用阳光,在《放羊班》的故事里太阳是他重要的叙事道具,还有《种太阳》这么一首插曲。
想着想着,李宝田突然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因为女主角开始脱衣服了,并露出了一侧的雪白。
他扫了一眼包同之,不愧是经常审核外国电影的电影局副局长,这种尺度在他看来完全小意思。
至于魏明就更坦然了,别说只是电影了,就算是真人,昨晚他也见过尝过了。
虽然这个故事李宝田没有完全看懂,但当最后一幕出现,看到男主角和狗坐在地上,身后故乡的小屋置于古罗马建筑物之中,虚虚实实让人难以分辨,这一刻他能切实感受到“乡愁”化成了实体。
电影结束后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喜欢电影艺术的同行和评论家们显然被安德烈的故事和画面所折服,他们交头接耳,交流着这部电影带来的余韵,并盛赞老塔不愧是老塔,每次出手都必是杰作。
然而作为评委之一的苏联大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却深深皱起了眉头,他这次可是带着任务来的。
观影结束,魏明带着梅琳达跟老包和老李正式认识了一下,梅琳达可以说中文,交流没什么阻碍,她还热情地请两个中国人吃了顿法餐。
吃人嘴短,包局更加不能说什么了,虽然这样可能会有不太好的影响,但小魏毕竟是个单身青年,而且梅琳达本就是他曾经的恋人。
吃饭的时候他们还遇到了马丁·斯科塞斯,这家伙像是刚认识魏明一样,突然对魏明热情地握了握手。
“刚刚从朋友那里知道,原来去年那部短片《目击者》是你的作品,真是一部无可争议的杰作,很多好莱坞导演因此受到了启发。”马丁道。
他一直以为魏明是一头扎进电影圈的纯新人,没想到去年非常出圈的短片就出自他的手笔。
之前马丁还觉得魏明太年轻了,组委会肯定是看中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影响力才选了他的电影,现在看来他的新片肯定有可取之处,这让他对那部《放羊班的春天》更加期待了。
现在排片时间表已经出炉了。
二十多部主竞赛单元作品会陆续在接下来的12天内穿插放映两到三轮。
《放羊班》的首映时间要靠后一些,魏明倒是可以先去支持马丁的新片。
可如果马丁的《喜剧之王》和阿佳妮的《一个死气沉沉的夏天》撞期的话,魏明肯定首选后者。
忙活了一天,魏明和梅琳达回了酒店,刚躺下又被李宝田敲了门。
“包局说明天新华社法国分社的同志会来给我们拍照和采访,让你明天注意一下形象。”
魏明表示明白,肯定不会让梅琳达给自己种草莓的。
“我还以为这次没有咱们自己的媒体呢。”魏明笑道,因为以前在国内也没怎么看到过那几部入围欧洲三大影片的新闻。
这时隔壁的包局推开门,露了面:“以前也有,拍照采访这些程序都有,只不过后来没拿奖,也就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虽说重在参与,但结果也很重要嘛。”
除了新华社的同志,这次因为有两部日本电影入围主竞赛单元,所以日本媒体也来了不少,虽然没有直接采访到魏明,但也拍到了魏明走红毯的照片,而且开幕式当天就传真了回去。
香港《明报》是通过日本媒体的报道才了解到魏明导演的长片处女作《放羊班的春天》入围了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虽然有些迟了,不过金庸还是果断派出记者奔赴戛纳,务必拿到一手新闻。
而在香港的龚樰和周惠敏在几天前就已经知道这个消息了,魏明在来信中提及他要去法国一段时间。
龚樰只能遥遥地祝福小魏这次能够拿奖,不管奖项大小,那都是中国真人电影的重大突破。
而周惠敏胆子就要更大一些了,她不确定魏明从法国回来的时候是否能绕道香港来看自己,毕竟他们大陆人很多事要听组织安排。
所以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出击,恰好很快就要到周末了。
“妮姐,咱们周末要不要出去度个假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