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五点半,刚才萧同志过来敲门说早饭准备好了。”
方言听到这里,赶紧爬了起来,他刚才居然没听到外边的声音,睡眠真是太好了。
可能是在家里带孩子累着的关系,今天终于算是睡了个囫囵觉。
起来赶紧洗漱了一下,也没时间晨练了,和李冲邓财王风他们三个人就立马去食堂了。
清晨六点的食堂,比昨晚更显热闹。
煤炉子烧得比昨晚还旺,暖气管子烫得能焐手,几个穿着白围裙的师傅正围着灶台忙活,蒸汽裹着面香、醋香从后厨飘出来,老远就能闻见。
木质方桌已经擦干净,昨晚的碗筷换成了更小的白瓷碗和粗瓷碟,桌上摆着几罐咸菜,是用玻璃瓶装的,标签上写着“腌萝卜”“酱黄瓜”,瓶盖子已经拧开,透着股咸鲜劲儿。
方言和李冲、邓财、王风走进来的时候,萧汉玺已经到了,正坐在靠炉边的桌子旁,手里端着个搪瓷缸子,喝着热气腾腾的东西。
“方主任,睡得还好吧?快坐!快坐!”他笑着招手,桌子上已经打好饭菜了。
“睡的好啊!一觉到这会儿。”方言回应到。
萧汉玺递上筷子热情的说道:
“来来来,吃,都是咱山西早上常吃的,热乎,填肚子,适合赶路。”
一大碗黄澄澄的小米粥,熬得浓稠顺滑,米油都浮在表面,喝一口满嘴香甜,带着小米特有的谷物香气。
1978年的山西小米是“硬通货”,颗粒饱满,熬出来的粥比别处更醇厚。
“这是从忻州运过来的新米。”萧汉玺对着方言指了指小米。
方言点点头,让萧汉玺也吃。
另外还有三个拳头大的红馒头,外皮蒸得暄软,掰开里面能看到细碎的红粒,方言咬了一口,甜而不腻,面香混着香,特别顶饿。
然后还有煮鸡蛋,全都是剥好壳的,用一个大饭盒装着,萧汉玺让方言他们吃不完还可以带走,说是灵石那边条件不比太原。
方言听到这话,心想灵石那边怎么说也是通了火车的,条件差能差到什么地方去?
刚想说呢,食堂师父就给他们端来了硬菜。
一人一碗羊杂汤。
汤里有羊杂、粉丝、豆腐丝,汤色奶白,撒着葱和香菜,还飘着几滴辣椒油。
羊杂处理得很干净,没有腥味,粉丝吸饱了汤汁,滑溜溜的,一口下去浑身都热了。
萧汉玺还端来一碗辣椒油对着方言问道:
“方主任能不能吃辣?”
“这里有辣椒油,辣得过瘾又不烧胃,这外边天气冷,吃了这个不怕冷!”
“能出!”方言点点头,加了一勺。
“方主任,一会儿吃完我送你们去火车站,票已经提前买好了,是七点整的普快,到灵石刚好十点多,会有人在灵石站接你们。”
方言喝了口羊杂汤,说道:
“辛苦萧同志了,这么早还麻烦你跑一趟。”
“客气啥!”萧汉玺摆摆手,“你们是来帮咱山西搞中医试点的,我这点忙不算啥。对了,灵石那边,我已经打过招呼了,如果遇到啥问题需要我们帮忙,电报联系。”
方言点点头,人家萧汉玺这块儿办事儿确实没毛病。
李冲喝着小米粥,插了句嘴:“萧同志,火车站人多不多?要不要我们提前去占个座?”
萧汉玺笑了:“放心,这趟车是公务票,有专门的座位,不用占座。一会儿到了火车站,直接跟我走,到时候会有火车站的同志引导你们上车。”
王风吃得最慢,手里拿着个红馒头,一边啃一边说:“这馒头真好吃,比京城的馒头甜。”
这话逗得大家都笑了,萧汉玺说:
“一会儿走的时候,我让食堂师傅给你们装一兜,路上饿了吃。”
早餐吃得热热闹闹,每个人都吃得饱饱的,浑身暖暖的。
六点半,大家收拾好东西,跟着萧汉玺上车,然后朝着火车站而去,路上还能看到早起的行人,裹着衣,骑着自行车,朝着各自的方向去,太原的清晨,这会儿看来和京城也差不多。
他们这里距离火车站并不远,几分钟就到了。
车子停在太原火车站广场时,六点四十分的天刚蒙蒙亮。
广场不大,地面是碎石铺的,坑坑洼洼,早起的旅客裹着衣,背着包袱,三三两两地往候车室走。
和京城车站比这里的人就少多了。
车站主楼是红砖砌的两层建筑,墙面上用红漆写着“抓革命,促生产”的标语,屋顶插着一面五星红旗,在初冬的风里飘着。
早等在门口的是火车站的工作人员,穿着深蓝色的铁路制服,胸前别着“为人民服务”的徽章,看到萧汉玺就快步迎上来:
“萧主任,您可来了!票都准备好了,直接走公务通道就行。”
说着就接过方言和李冲手里的行军包,引着众人往里面走。
候车室里已经坐了不少人,长条木椅上挤满了旅客,有的在啃干粮,有的在低声聊天,空气里混杂着煤烟味和淡淡的汗味。
墙角的煤炉子烧得正旺,旁边摆着几个暖水瓶,供旅客倒热水。
带路的同志熟门熟路地领着他们穿过候车室,绕过检票口,直接来到站台,1978年的公务出行,还能享受到这样的便利。
站台是水泥地面,边缘用白漆画着安全线。
远处传来蒸汽机车的“呜呜”声,白色的蒸汽在清晨的冷空气中散开,像一团团白雾。
他们要坐的普快列车就停在站台边,深绿色的车身,车身上印着“华夏铁路”的黑色字样。
车站的同志领着他们来到第三节车厢,车厢门口站着列车员,接过萧汉玺递过去的介绍信,看了一眼就笑着放行:
“萧主任放心,我会照顾好京城来的领导的。”
走进车厢,一股暖意扑面而来,车厢里居然生着铁皮炉子,炉子里烧着煤,火苗映得炉子通红。
方言也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款式。
车厢两侧是木质座椅,刷着深绿色的油漆,靠窗的位置有小桌板。
萧汉玺帮方言找好座位,是靠窗的两人座,李冲、邓财、王风则坐在对面的三人座。
“这车厢虽然旧,但暖气还算足,”萧汉玺一边帮方言放好行军包,一边说,“路上要是冷,就往炉子那边凑凑,列车员会定期添煤。”他又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粮票,塞到方言手里:“方主任,这是全国粮票,路上要是饿了,列车上有餐车,能买碗面吃,灵石那边粮票不好换,您拿着备用。”
方言连忙推辞:“萧同志,不用这么客气,我这儿还有粮票,而且您还给我们拿了鸡蛋馒头。”
“拿着吧!”萧汉玺硬是把粮票塞到他手里,“咱山西的规矩,客人出门,总得备点干粮和粮票,不然心里不踏实。对了,到了灵石,那边人会在出站口举着牌子等你,他们都认识你照片,错不了。”
萧汉玺看了看周围,又叮嘱方言:
“灵石县医院的条件比太原差些,病房是平房,冬天靠煤炉取暖,您要是住不惯,就跟他们那边同志说,让他们多添床被子。试点的病例资料,我已经让他们整理好了,您到了就能看。”
方言点点头,老萧同志这热情劲,让方言感觉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七点差五分,站台上传来列车员的哨声:“列车马上就要开了,请送站的同志下车!”
萧汉玺站起身,对着方言说道:“那我就不送了,方主任,祝您此行顺利,要是有啥需要帮忙的,就发电报给省卫生厅,我随时盯着。”
方言也站起来,握着萧汉玺的手:
“谢谢萧同志,这两天麻烦你了,等我从灵石回来,再跟你聊。”
“好!我等着!”萧汉玺笑着点头,转身下了车。
他站在站台上,对着车厢里的方言挥手,直到列车缓缓开动。方言也靠窗挥手,看着萧汉玺的身影越来越小,直到被站台的红砖建筑挡住。
列车慢慢驶出太原站,穿过市区,朝着灵石方向而去。
窗外的景象渐渐从红砖厂房变成了农田,初冬的田野光秃秃的,只有几棵光秃秃的树木立在田埂上。
李冲、邓财、王风靠在座椅上,时不时看向周围,今天车上的人挺少,他们这一截车里面,也就几个人。
方言拿出萧汉玺给的粮票,又摸了摸口袋里的香烟,心里想着:这趟山西之行,有萧汉玺这样的人帮忙,想必会顺利不少。等见到李可李老,先了解试点情况,再帮他整理平反材料,争取这次就能把他的冤案解决了,毕竟,这么好的中医,可不能埋没了。
车厢里的铁皮炉子发出轻微的“噼啪”声,煤烟味混着暖气的气息,让人觉得睡意又上来了。
方言赶紧站起来,在车厢里走动了起来。
李冲和王风赶紧站起来跟了上来,方言看着他们紧张的样子说道:
“没事儿,就活动活动,呆着又要睡着了。”
李冲和王风看了看这边的车厢其他人,这会儿要么是在看窗外的风景,要么就是在闭目养神,应该也都是各部分的干部,他们也就放下了警惕,跟着方言一起在车厢里走。
火车出了太原,车窗外的景象瞬间切换成连片的田野。
1978年的初冬,太阳这会儿也出来了,方言能看到铁路两旁,一派萧瑟的景象,每隔几里地,就能看到一个散落的村落,村子里的房子大多是土坯墙,屋顶铺着红瓦或茅草,院墙上能看到用白石灰写着“农业学大寨”的标语。
看了一会儿方言也觉得有些无聊了,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不过坐下后,暖哄哄的让他又想睡觉了。
闭上眼睛方言整理下思绪,想着到了灵石后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还有怎么去和李可打交道,这会儿他也不知道李老倒是是个什么样的脾气。
想着想着就睡着了。
等到再次醒来,是被一阵刹车声,给弄醒的。
“到了?”方言一下睁开眼睛,看到周围好像已经到车站了,他对着一旁众人问道。
李冲这时候说道:
“没有,刚到平遥。”
方言一怔,看了下手表,发现这会儿才八点十分。
火车缓缓进站,果然看到平遥站的招牌。
很快就有人上来了,这次来的还是干部,直接就进入了方言他们车厢里,一共五个人,看了看周围的位置,然后来到了方言他们这附近坐下,主要是暖和。
其中一个为首的中年人还对着方言他们笑着点点头,算是打了招呼。
方言也点头回应了下。
看着方言他们的穿着,对方好奇的问道:
“是省城的同志?”
方言没想到对方还来打探自己的身份,他笑了笑说道:
“不是。”
一听口音,对方就知道方言是啥地方的人了,忙说道:
“诶哟,京城来的啊?”
“大学生?”
方言看他这个状态,还有点激动,点头:
“是。”
对方继续对着方言问道:
“推广那个肝炎药方子的吧?”
方言也好奇的问道:
“您怎么知道?”
对方说道:
“我们这地方不就你们这些大学生来嘛,现在也就这个卫生项目试点了。”
方言听到他这话,想了下,干脆对着他打听起来这边的试点情况了,于是问道:
“那我们这个试点成果您觉得咋样?”
对方看了方言一眼,然后笑着说道:
“也就那样吧……”
方言一听这话皱起眉头来,问道:
“是不太行吗?”
那干部笑着摆摆手,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反而说道:
“这事儿吧,有点复杂,我说不好!”
ps:8000字大章奉上。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