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1420章 送海灯大师离京,培训的难题(二合一章)
接下来那就是在三个班上选人了。
人员选择肯定是优先找试点省份的人,最好还是同样一个县上的。
如果找不到那么合适的人,就找附近的。
研究院和学校对于去的学生,会合理的增加一些补贴。
而里面一些不想回去的人,也不会勉强,机会可以留给那些想去的同学。
原籍人员这个要求只是锦上添,不是硬性要求。
方言作为发起人之一,他虽然也想直接参与试点全程,但是条件不允许,第一是医院里面还有人等着他,第二家里孩子刚出生,他出去半个月也不好。
所以他要去山西灵石县,那也只能是等到那边快收尾的时候过去一趟。
最多也就是几天的时间。
这事儿暂时先不说,接下来各部门都开始了运作。
方言的这个计划也算是正式开始了。
接下来,方言在午饭过后,就和老范去送海灯大师离开京城了。
开车把海灯大师还有一位和他同行的老先生一起送到了火车站,路上的时候,方言还顺便给他说了关于的基层肝炎防治的事儿,告诉海灯大师,方便的话其实可以去试点的县医院看看,帮忙查看下那边的情况。
海灯大师听到方言这个要求,没有拒绝,直接就答应下来。
到了车站后,方言交给了海灯大师一个信封,并对着他说道:
“大师,您要出去,我也没什么好送的,这里面是一些全国粮票和钱,希望能在路上够在帮助到您。”
海灯大师接过信封,却没有立刻收下,而是看向方言说道:
“你的心意老僧心领了,但这些粮票和钱,你还是收回去。你搞基层肝病防治,正是需要用钱用物的时候,老僧云游惯了,粗茶淡饭便足矣,用不上这些。”
方言说道:“大师,这都是我的一点心意,您路上难免需要落脚吃饭,拿着也方便。而且您之前帮王阿姨调理病情,我还没好好感谢您,这点东西根本不算什么。”
一旁的老范也帮腔:“叔,您就收下吧,这是方言的一片心意,您不收,他心里过意不去。再说您和这位老先生一起赶路,多带点东西也能互相照应。”
海灯大师身边的老先生也笑着劝道:“既然是小友的心意,你就收下吧,咱们路上也能少些不便。”
海灯大师沉吟片刻,终于收下信封,却从随身的布包里掏出一本线装小册子和一串木质念珠,递给方言:
“方小友,这本金刚经,是老僧手抄的,里面夹着几则祝由术调理情志的小法子,或许对你有点启发;这串念珠,是雷击枣木所制,能安神定气,你既要忙医院的事,又要顾着家里孩子,还要推进试点,劳心劳力,带着它或许能让你少些烦忧。”
方言听到这话,立马双手接过,只觉得小册子和念珠都带着淡淡的香气,让人不自觉的镇定了不少。
“谢谢大师,我一定好好珍藏,不辜负您的嘱托。”方言对着老和尚拱手行礼。
接下来方言就送老和尚他们上了车。
等到火车开动后,方言就和老范还有安东一起回家了。
安东的车平稳地行驶在回家的路上,方言坐在后座,小心翼翼地翻开海灯大师送的线装金刚经。
书页泛黄,带着岁月的厚重感,刚翻到第三页,一张折迭的宣纸便掉了出来。
他捡起来展开,上面是海灯大师工整的小楷,写着三则祝由术调理情志的法子,每一则都配着简单的注解。
第一则:持珠观息法;第二则:书符净心术;第三则:梵音沐身观。
和之前老和尚教的不一样,这些都是针对自己施展的。
说是祝由术,方言感觉更像是某种佛教的修行法门,对于这种心态调整的东西,方言之前在学习太极拳的时候也练习过道家的吐纳术,这块儿其实并不缺,不过这个是老和尚的一番心意,方言还是会好好珍藏起来的。
……
一周时间转瞬即逝,方言的生活被医院诊疗、试点推进、家庭琐事填得满满当当,却也过得格外充实。
他把之前海灯大师送的雷击枣木念珠串在钥匙上,每次拿起钥匙出门,淡淡的木香总能让他纷乱的心绪沉静几分。
这天一早,方言刚到研究院,就被程老拉进了培训教室。
五十多名筛选出来的研究生已经整齐落座,每个人面前都摆着辨证圆盘和厚厚的培训手册,眼神里满是期待与认真。
其中好些原来精英班的熟人就坐在第一排,看到方言进来,都主动点了点头打招呼,他们是这次响应人员中最积极的。
“人都到齐了,咱们的岗前培训正式开始。”程老走上讲台,声音洪亮,“今天请方言来讲第一课,重点教大家辨证圆盘的实操技巧和基层沟通要点,大家一定要认真听、仔细记,这些都是能直接用到基层的真东西。”
讲课的事儿是之前就定好的,方言是这次的发起人,而且方子和圆盘也是他弄出来的,所以讲课的人就是他了。
方言拿起桌上的辨证圆盘,这个定制生产的,和他之前制作的简易版比起来,已经好看多了,他对着众人说道:
“各位同学,请拿起你们桌子上的圆盘……咱们这圆盘看着简单,但要让基层医生用得顺手、用得准确,还得下点功夫。首先要记住,舌苔和症状的对应是核心,比如舌苔黄腻加口苦加腹胀,就对应1号药粉,舌苔淡白加乏力加便溏,对应3号药粉……”
他一边转动圆盘,一边结合临床案例讲解,遇到容易混淆的症状组合,还特意停下来提问互动。其中还有同学主动举手:
“方言同……主任,要是患者同时有舌苔黄腻和乏力的症状,该怎么对应药粉?”
方言听到对方的称呼,笑了笑说道:“这个问题提得好,基层这种复合症状很常见。遇到这种情况,优先看舌苔,舌苔黄腻说明有湿热,先按湿热型对应1号药粉,再结合乏力症状,提醒患者配合山药小米粥调理脾胃,这样既对症又稳妥。”
“基层患者大多对中医不熟悉,咱们除了教他们用圆盘,还得会‘安其心’。比如遇到焦虑的患者,不妨跟他们说‘肝病就像地里的杂草,药粉是除杂草的,你心态放宽了,地里的庄稼(正气)长得旺,杂草自然长不起来’,用他们听得懂的话建立信任。”
研究生们听得格外专注,纷纷低头记录,教室里只听得见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培训进行到一半,外边传来消息。
药粉审批通过了,首批生产的药粉已经开始,运往各试点医院。
听到消息,方言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同时把这个消息也告诉了在场的同学们。
教室里瞬间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也就是说他们培训完毕后,马上就要出发了。
一时间众人又紧张了几分。
培训结束后,方言走出教室,秘方研究所那边的贺普仁又说刚接到了廖主任的电话,说是侨商的第一笔捐款已经到账了,八十万,专项用于基层培训和药粉补贴。另外,医政司那边已经把试点医院的骨干名单汇总好了,下周三开始分批次培训。
刚说完,程老走了过来问道:
“怎么样,又有新消息了?”
方言点点头:
“嗯,廖主任说侨商的第一批捐款也到了,资金和物资都齐了,咱们的试点总算能顺顺利利启动了。”
程老听到这里,顿时欣慰的点点头。
这速度比他们想的还要快。
培训过后,学校很快也就会开始安排班上的同学出发。
他们好多人都是回自己的家乡,甚至是自己原来的工作单位,走的时候是作为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回来的时候是作为参与国家卫生项目的监督人员,有种富贵还乡的即视感。
而且他们本来要过年才能回去的,现在就能回去算是提前好几个月了,所以大部分人表现的还是很兴奋的。
这也是人之常情,况且还加上了老胡公司赞助的每人两百块钱的下基层奖励,以及一些京城的土特产,可以说这次回去肯定不愁没面子。
你永远可以相信老胡收买人心的本事。
就算是大家知道他在收买人心,也没人说他不对,他是真金白银的掏钱啊。
培训时间持续了一天,大家的理解能力其实半天就够了,后面主要就是给大家讲解一些和基层人员沟通的事宜了,这些能够考上研究生的都是天才,他们和基层那些理解能力弱的人沟通,一定就要有耐心,而且还要话语简练,不要说那么多有的没的,直接说清楚核心,告诉他们怎么操作,越是简单越好。
这就是最基本的事儿。
为此,方言还特地给他们实践了一次,在研究所药厂里面随便找一个工人来,就是要尽快的教会他。
结果这个活动居然成了这天内最难的事儿。
接连又有三个研究生上去尝试,有的讲理论,有的画表格,越讲工人师傅越糊涂,最后干脆把圆盘放在桌上:“我一个大老粗,就得直来直去的,这么多规矩记不住。”
培训教室里的天才们,第一次感觉人怎么可能这么笨?
他们之前也不是没在基层待过,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教过一个完全不会的人。
这就搞的他们很蛋疼。
甚至有人对方言反应,下面的基层应该不可能全然没有基础。
但是方言让他们想想前段时间去京城周围义诊,遇到过的那些公社卫生站的医生。
想想他们的水平。
这下就给大部人整沉默了,他们心里很清楚,这就是基层最真实的情况,不是所有基层医生都有文化,很多人靠的是经验和简单记忆。
说多了脑子里就开始出现混沌状态了,可能这会儿能记住,两个小时之后,他就全忘了。
说白了这就是学院派医生最终都会遇到的问题。
最后还是江湖游医出身的雷莲和道医袁青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他们两人完全没用任何的中医叫法,就用普通人的能理解的词汇,还有话语把事情讲明白了。
这两个人一个回陕西,一个回江苏。
听到他们的话,众人也赶紧学习了一下。
后面下课的时候,还有人去询问他们两个人。
这两个人平日里也是名不见经传的,今天一下就成了现场重点关注的人物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