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9章 考的就是全能型选手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当日,抄录着考题的纸张便如同雪花般飞入长安各大家族府邸。有人对着题目愁眉不展,有人则兴奋难眠,挑灯夜战。
更多的士子,则被那“士子下乡”的大题吸引了目光,开始认真思索其可行性与利弊。
十日之期,转瞬即至。
这十日间,长安城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学堂。茶楼酒肆、宴会诗会,东西两市,那可是相当热闹。
本来说礼部是应当干预的,但小长孙去找礼部尚书说让他管管,但礼部尚书出奇的顶撞了长孙无忌。
“长孙相公,此事是陛下、太子、夏帅三方协同之举,您让我去叫停……相公,您要恨我就直说,我明年辞官便是了,犯不上用这等招数让我生不如死。”
长孙无忌也没招,因为他也不敢去招惹……
夏林小院的门槛这几日几乎被踏破,前来送答卷的世家仆从络绎不绝,皆被孙九真拦在门外,只收下密封的卷册,不言不语。
院中,夏林正悠闲地指导迦叶给暖房里的菜苗授粉。
“爹,您真要看那么多答卷啊?”迦叶好奇地问。
“看,怎么不看。”夏林用小毛刷轻轻沾着花粉:“虽然我都知道他们大部分人是胡写一通,但说不定真能冒出几个有意思的。”
“那您说,谁能答得好?”
“不好说。”夏林笑了笑:“家世好的,见识广,但容易眼高手低。寒门子弟,或许更知民间疾苦,但格局可能受限。就看谁既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喽。”
最后一日的傍晚,孙九真将厚厚几大摞答卷放在石桌上,几乎堆成小山。
夏林随手拿起最上面一份,拆开火漆。是民生卷。
看到小题第一题的答案,他嗤笑一声,丢到一旁:“‘严令各户出资,违者罚役’,蠢货,这是找打。”
又拿起一份。“‘请求官府拨款’,没出息,等靠要。”
再一份。“‘发动富户捐赠’,想当然,人家凭啥?”
接连翻了十几份,大多答案或是空泛迂阔,或是强硬不近人情,或是异想天开。直到看到一份字迹工整,条理清晰的:
“一、陈说利害:废井淤塞,水质败坏,易生疫病,疏浚乃保众安康。二、明晰权责:按户出资,多寡依家境,账目公开,推举坊中长者监督。三、以工代赈:坊中贫困者,可出力抵资,按劳付酬。四、寻求外援:若集资不足,可请里正上报县衙,恳请拨付部分物料,或寻求相临富坊借贷,分期偿还。”
夏林微微颔首,虽然还很稚嫩,但考虑的却是相当全面了,而他看了看署名——裴婉。
他把裴婉的回答放在一边后继续翻阅。经济卷的小题,关于盐税影响的分析,大多人只言百姓负担加重,或朝廷收入增加。却有一份答卷详细列出了对不同收入家庭的影响估算,对盐商利润的挤压分析,甚至预判了可能出现的私盐泛滥及应对建议。署名是狄英,一个不甚起眼的寒门士子。
战争卷的夜袭计划,多数人泛泛而谈。却有一份不仅规划了迂回路线、攻击时序、预备队布置,甚至考虑了天气、月光、敌军巡哨规律,以及失败后的接应方案。署名——李晟,河西将领之后。
而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那三道大题。
关于“士子下乡”,反对者众,理由无非是屈才、扰民、难见成效。支持者亦不少,但多流于空泛赞美。唯有一份答卷,深刻剖析了其“利在长远,弊在眼前,难在坚持”,并提出具体策略:“首要者,非急于建功,而在融入。与民同住同食,习其方言,知其疾苦。其次,择易见效之事着手,如调解纠纷、兴修小型水利、推广良种。再次,需有良师督导,定期考评,而非放任自流。若我赴贫困县,首重三事:一曰清积案,安民心;二曰兴教育,启民智;三曰修道路,通民财。”署名又是裴婉。
关于“筹措修葺款项”,答案五花八门,有提议加税的,有建议削减军费的,有主张向富商募捐的。一份答卷却另辟蹊径:“一,核查宫中及各衙门冗费,裁汰冗员,节省之资可用于修葺。二,发行‘功勋债’,许以低息,向有功将士、致仕官员及民间富户募集,既可筹款,亦显陛下念旧之情。三,将部分非核心殿宇修葺工程,分包于信誉良好之商号,分期付款,以缓解国库压力。四,组织罪囚、流民以力带偿,降低人工成本。需警惕者,防止经办官吏从中贪墨,需设独立审计。”署名,崔琳。
看到此处,夏林挑了挑眉:“哟,这丫头倒是长了点脑子,我还以为她会老佛爷修园子呢。”
关于“应对吐蕃”,主战派慷慨激昂,主和派委曲求全。一份答卷却提出了“三层应对”之策:“上策,外交慑服。遣使携重礼与军使赴吐蕃,陈说利害,恩威并济,扬我军威,同时密联吐谷浑等部,牵制其后方。中策,军事戒备。令陇右、河西诸军进入战备,加固关隘,囤积粮草,作势欲攻,迫其不敢妄动。下策,不得已而战。若吐蕃执意来犯,则诱敌深入,利用地形,断其粮道,聚而歼之。无论何策,国内需稳定民心,广积粮秣,畅通驿路。”署名,李承乾。
夏林放下李承乾的答卷,手指在石桌上轻轻敲击。这小子,果然没让他失望,格局宏大,思虑周详。
他花了整整一夜,将数百份答卷粗略浏览一遍。其中不乏亮点,但更多的仍是陈词滥调或纸上谈兵。
翌日清晨,夏林打着哈欠,将一沓筛选出来的答卷递给孙九真:“把这些给治儿送去。让他自己看看,心里有个数。告诉他,人选由他定,我只提供参考。”
他伸了个懒腰,望着天边泛起的鱼肚白:“总算干完这累活了。九真,走,勾虫子去,今天非把御花园那几棵老槐树掏空不可。再不勾天一热就没的吃了。”
东宫里,李治收到了那厚厚一沓被夏林“标记”过的答卷。他一份份仔细翻阅,时而蹙眉,时而颔首。
小武与张柬之在一旁协助整理。
“殿下,看来师父心中,已有人选之轮廓。”小武轻声道。
李治放下裴婉那份关于“士子下乡”的答卷,目光复杂:“父亲此举,意不在选拔,而在导向。他要让所有人看到,何为有用之才。”他拿起崔琳那份经济策论:“即便如崔琳,往日骄纵,若能转换心思,亦非全无是处。”
张柬之笑道:“经此一考,长安风气为之一新。想必陛下与师父,乐见其成。”
“还不够。”李治目光扫过窗外:“这仅是开始。要将这务实之风吹遍朝堂,吹向天下,方是父亲与母亲推行新政之本意。”
他拿起朱笔,在一张空白的名单上,缓缓写下了第一个名字。
宫外,关于考题与答卷的议论仍在持续发酵。有人得意,有人沮丧,有人不忿。然而这还不是真正的考试,他们心中明白这是夏帅为了给他们降低难度提前透露了一些风向。
然而最可怕的其实还不是考题,因为如果真很难的话,几个世家商量一番矮子里头选高个儿就成了。
他们最担心的就是现在夏林面向所有人群公开透题,他他妈不会……不会面向全长安招募伴读吧?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