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战后的北直隶人丁稀少,想要补充合格的兵员都困难重重。
无论是兵员,还是所需的钱粮,全部都只能靠朝廷划拨。
以至于补充的新兵中,有大量滥竽充数之人。
朝廷可不兴退货,边军将领只能含泪收下。
嘴上还要高呼皇恩浩荡,具体心里怎么想,那就没人知道了。
京师这么快沦陷,一方面是北虏攻势太猛,更多则是边军和朝廷离心。
战报上的损失惨重,却没有具体伤亡数字,就是最好的证据。
明知道边军在保存实力,现在正是用人之际,他们也只能装糊涂,不去掀开这个盖子。
“立即启用江淮防线,责令各地援军,尽快赶赴徐州一线。
至于退守山东的边军,就让他们从侧翼袭扰南下的北虏,配合徐州一线的官军破敌。”
史清尘面无表情的给出了方案。
对眼下的局势,他非常不满。
怎奈内阁的威望不够,不光军方阳奉阴违,地方上也是敷衍应付。
甭管什么样的政令,到了地方上具体执行的时候,效力都会大打折扣。
以至于他们明明做了不少正事,结果却和预期背道而驰。
本想着富国强兵,万万没有想到朝廷财政收入不升反降,军队战斗力也是一路下滑。
搁在以往的时候,边军固守北京这种坚城,哪有北虏什么事啊!
哪怕把部队拉出去和敌军野战,打出来的战绩,都比现在要好。
“史大人,眼下边军的战斗力,早就不复巅峰。
指望他们主动出击,纯粹就是做梦,不如把他们全部集中在江淮防线上。
徐州一线的守军,战斗力其实非常一般。
上一次能在徐州大破辽东叛军,那是有汉水侯坐镇统筹全局,鼓舞了军心士气。
换成其他将领,能够做到一半,都算是一个奇迹。
各省派出的援军,又在路上磨磨蹭蹭,短时间内指望不上。
最佳选择是收回战线,在战略要地进行重点防守,避免局势进一步失控。”
贺正则当即反对道。
局势恶化到这一步,大虞朝廷输不起了。
除了北疆边患外,内乱也是吞噬这个古老帝国的主要原因。
前些日子山西叛军南下,同中原叛军完成了会师,襄阳前线的军事压力瞬间倍增。
敌军在进攻襄阳的同时,还同时分兵出击。
从重庆到汉中,再到襄阳、武昌等地,全部都陷入了战火中。
就连盘踞在藏地的叛军,也杀回了蜀地。
从西域进入西北的叛军,同样盯上了蜀地,战火一触即发。
遍地都是战火,大虞刚刚好转的局势,又一次陷入困境。
“贺大人,你应该知道一旦放弃山东,那么朝廷就丢掉了整个北方。
纵观整个华夏历史,没有哪个政权在丧失整个北方之后,还能再打回去的。
迈出这一步之后,我等都是历史的罪人。
未来陛下亲政,少不了有人拿此事做文章。
恐怕到时候,大家连全身而退,都很难做到!”
史清尘神色凝重的回答道。
政治是复杂的,战略部署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哪怕有时候明知道计划存在问题,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天下人能够接受战败而放弃北方,却无法接受朝廷主动弃守北方。
具体可以参考宣宗时期,主张弃土官员的待遇就知道了。
当了上百年时间的名臣,到了现在还是被人掀了下来,被天下人贴上了奸臣的标签。
就连往日被大家吹上天的宣宗皇帝,也成了缺乏远见的庸碌之主。
前车之鉴放在哪里,他们现在要舍弃的可不是穷乡僻壤,而是至关重要的北方大地。
估摸着不用等死后翻案,他们活着的时候,都会被人刨祖坟。
“哎!”
“有些事情,明知不可为也要为之。
除非你们能让汉水侯放弃南疆战事,再次驰援北方,否则后续的大战悬了。
想来大家已经注意到,北虏这一次南下,同以往都不一样。
除了纵兵劫掠外,他们还在不断任命地方官,摆明是要在当地建立统治。
既然决定入关争夺天下,那么他们就不会局限于抢一笔就走。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们多半会暂时和叛军结盟,夺取长江以北的全部州府。”
贺正则的话,让大殿变得鸦雀无声。
这些现实问题,大家都有所耳闻。
选择视而不见,主要是找不到应对之策。
为了加强军备,南京朝廷也是下了重注的。
军官都是从边军中选的,士兵也是精选的良家子,武器装备、后勤物资保障也是一等一的。
具备了强军诞生的全部条件,到了实战演练的时候,硬是被一股叛军击败。
朝野上下都在寻找失败的原因,至今都没有一个能令各方信服的原因。
“汉水侯,就不用指望了。
前面监督团案,在朝野上下闹的沸沸扬扬,汉水侯都被那帮混蛋御史给气坏啦!
现在失踪的官员,又被找了回来,朝廷还没给他一个说法。
满腔的怒火没地方发,此时让他带兵北上,就算你我这些人放心,朝中文武百官能放心吗?
即便汉水侯顾全大局,在这个问题上保持沉默,他的那帮下属能忍么?
稍微闹出点儿动静,搞不好真会发生黄袍加身!”
万怀瑾一脸为难的说道。
现在最想拥立李牧上位的,不是在安南都护府南征北战的下属,而是他在大虞朝廷内部发展的旧部。
不同于文官,改朝换代后还是能够继续做官。
他们这些勋贵系将领,一旦改朝换代,全部都是被清洗的对象。
想要破局,最好的选择,就是拥立一个自己人上去。
以往的时候能够忍住,那是有父辈宗族的约束。
这些老一辈,亲眼见证了大虞帝国的辉煌,对国家有很深的感情。
辽东叛军在京中大肆屠戮,把这些维护大虞统治的根基屠戮一空,轮到少壮派自己当家。
他们从入仕开始,看到的都是官场上的各种荒唐事,积累了一肚子的怨气。
伴随着局势的持续恶化,这些人对朝廷的忠诚度,也在不由自主的降低。
此刻前线节节失利,并不是官军不能打,而是这些人不愿意为政治斗争卖命。
一个个都忙着保存实力,谁顾全大局谁先死。
战死殉国的阜阳侯,就是因为顾全大局,选择死守北京城,才被动沦为了断后部队。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