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2381章 新竞争,新挑战 (第三更,求订阅)
“……顾宪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
收音机里的新闻传入耳中的时候,正在翻看着文件的梁承志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禁不住一声长叹。
“真的没想到啊,要是他们都能够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奖,那可就再好不过了……”
其实,梁承志本身也是理工科出身,不过他并没有像自己很多同学那样进入工程领域,成为一名工程师,在他做工程师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更擅长从事管理。
所以,后来他从工程师变成了研究所的管理人员,也正是从那个时候,他的学术水平不断的下降,甚至他的最后一篇学术论文,都是二十年刚进入公司的时候取得的。
没有办法,在sea有一个说法,伴随着你的年龄越大,职务越高,科研成果就越多的话,只能说明你在“窃取”他人的成果,甚至科学伦理委员会也会调查。
虽然这个说法很武断,但是你还别说,还真有这种可能。毕竟本身论文挂名就带有“雅贿”的性质,学生把导师的名字挂在一旁,这个是“尊敬”啊。
可是问题是,当这种尊敬和“窃取青年学者成果”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事情也就有了变化。
大家面对挂名成果时,都是极度排斥的,这涉及到他们的声誉。
而对于科学家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声誉!
科学家如此,工程师同样也是如此,在其他的地方臭名昭著或许也是有生存空间的,但是,在这里一个学者的名声要是毁了,那么他的人生基本上也就毁了。
基本上不可能再获得任何公司的资助或者学校的项目支持,毕竟连人品都不行,其他的自然更不行了。
所以哪怕就是装,大家也会装下去。能装上一辈子,那也就不是装了。
有了这样的社会风气之后,
虽然负责了多年的研究机构,梁承志和其他人一样,专业水平越来越差,至于论文什么的基本上为零。
而他自己也早就不拿自己当工程师了,毕竟,压根就没有什么工程成果。
毕竟,作为公司的高层,他并没有多少闲暇时间去进行技术研究。
就像现在,哪怕是在车上,也需要处理公务的,在这种情况下又怎么可能还有精力研究技术。
八小时工作,虽然看起来很美妙,但那是对于员工,作为管理层,哪有那么多时间休息。
八小时之外是我的自由……这种话是咱们高管说的话吗?
一年十几万的年薪,可不是让他摸鱼的。
现在作为联合动力公司的管理层,他一直负责着公司的军工部门,而大名鼎鼎的“鱼鹰系列鱼雷”就是联合动力的拳头产品。
鱼鹰鱼雷是以二战德国的g7es为原型发展的一款声自导鱼雷,顾名思义,它可以追踪目标产生的噪声并自行导航。其直径533毫米,长7.16米,重1495公斤,以电池组提供动力,装药量274公斤,以最大航速36节航行时射程为6000米。
后来又在德国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采用线导模式的鱼雷——通过连接在鱼雷尾部的一条数据线,实时接受潜艇内操作员的指令。从而研制了第一代鱼鹰-3型电动线导鱼雷,鱼雷的抗干扰和目标探测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但是这些鱼雷仍然没能摆脱早期电动鱼雷的发展问题——射程太近。为此,在被铅酸电池困扰了很久之后,联合动力公司终于开发出了使用新电池的电动鱼雷——鱼鹰-4型电动线导鱼雷。该款鱼雷是世界上第一款使用银锌电池的鱼雷,在新电池的帮助下,最高航速提升到了42节,射程也提升到了13公里,真正具备了实用化。
也正是从鱼鹰-4型开始,电动鱼雷全面取代了热动力鱼雷,成为sea海军潜艇部队的标配。
而到了鱼鹰-5型鱼雷采用了主/被动联合声自导方式,保证了制导的精度,最大航速40节,射程15公里。该款鱼雷最大的亮点在于能够在400米深度进行发射,具备了深海作战的能力。
不过,因为采用银锌电池的关系,这些鱼雷最大的特点,就是……贵!
“一枚鱼雷要用至少200公斤白银,能不贵吗……”
嘴上这么自言自语着,梁承志的眉头锁成一团。出口阿根廷的鱼雷被抢单了,这让他很郁闷。
工程师所考虑的永远都是技术问题,但是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他们所考虑到的往往是市场和利润。
“热动力鱼雷虽然速度快,但是噪音太大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