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其实,在南洋中文大学,他就是一个另类,不擅长社交,性格孤僻,甚至不愿意带研究生。
他也不是不愿意带,而是对研究生是极其挑剔的,平庸的,智商不够的,自然是入不了他的眼的。
在大多数时候,他的生活就是实验室,宿舍与教室,基本上从不与人往来,不过这并不妨碍,中文大学每年的校友会上都把他拿出来做招牌——两次参加过官邸学者沙龙。
官邸的学者沙龙,本身就是一种象征,一种荣誉,不少受邀的青年学者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甚至涌现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而楚友臣这位化学博士,两度进入官邸沙龙,自然也是因为其在学术上有着颇为出色的成果,其在永宁大学化学系读本科时,就提出了前线轨道理论。
他提出这一理论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几年后,太平大学的伍应和首先肯定这一理论的价值。
但是,楚友臣初期的工作并不为人们所认可,他的同事和上司认为其不专心从事应用化学的研究,而是希望提出全新的化学基础理论,当时把量子力学引入到化学领域中还不为化学界所接受,所以学术界对其的理论也并不重视。
直到十几年前,欧美学术界开始大量引用他的论文之后,sea化学界才开始重新审视其理论的价值。由于他在前线轨道理论方面开创性的工作,南洋中文大学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理论化学研究团队。
但因为他的性格孤僻,他的团队不过只有稀落落的十几人,可即便是如此,大学仍然给予其足够的自由度以及经费,任由其进行“学术修行”,没有人会催他“论文”,也没有人让他“转应用”。
宽松的环境,让楚友臣可以在博士毕业进入南洋学院起,就坐起了“冷板凳”,只是完成他的基本教学,然后就埋头于基础研究之中,到后来南洋书院与新亚书院、联合书院合并为南洋中文大学时,他这个没有取得任何应用成果的教授,不仅没有被辞退,反而成为学校的终身教授。
虽然专心从事理论研究,但是他也没有忽视教学,发明锂电池孙宪泽就是他的学生,当年,他在读研究生时运用钴酸锂开发阴极,聚乙炔为阳极,制造出全球第一个可充电锂离子电池原型,也正是基于这一成果,他才收到国王实验室的邀请,并研制出了实用化的可充电锂离子动力电池。
而对于楚友臣而言,他只是继续着理论研究,就这样继续着他的研究和教学,丝毫不受外界的打扰,也只有今天,在听说了这个消息后,他才买了一束菊,聊表心意。
而现在呢?
他又和往常一样,进入了实验室,继续着他的研究。
世间事事,似乎都和他没有任何关系,就这样,一直到中午,他仍然和往常一样在那里工作着,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的实验室房门被打开了,走进来的是校长,前脚刚进门,钱穆的脸上就堆出了满面的笑容。
“楚博士,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钱穆没有丝毫的迟钝,直接说道:
“南洋大学的陈瑞铭陈博士,和太平大学的肖广炎博士,已经决定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提名你和太平大学的伍应和博士为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
钱穆的声音不大,但是神情语气中却尽是激动,根据诺贝尔奖提名人规则,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同样有权提名候选人。
而陈瑞铭和肖广炎都是诺贝尔奖化学奖的获得者,前者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化学奖的亚洲人。
而他们的对楚友臣的提名,完全是因为他对其在化学理论领域的杰出贡献。
面对突如其来的消息,楚友臣足足愣了好一会,虽然性格孤僻,但是他并不是没有想过这一天,虽然只是提名,但却已经让人很激动的。
毕竟,每年能够获得提名的人都是少之又少,毕竟,诺贝尔奖评选的特点是把0变成1的人,而大多数科学家更擅长把1做到100,甚至有时候,研究体制会把“0”当成错误答案。
而楚友臣的研究恰恰是那个把0变成1,从二十八年前发表了前线轨道理论的第一篇论文《芳香碳氢化合物中反应性的分子轨道研究》,到十三年后,出版《量子化学》。
埋头研究二十八年,他没有进行过任何应用性研究,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理论研究上。
整整28年!
就是为了这一刻吗?
可是面对这个好消息,楚友臣却表现的非常平静,他只是微微抿了下嘴唇,然后点了点头,用云淡风轻的话语说道:
“只是提名而已……”
一句“而已”,让钱穆先是一愣,然后哈哈大笑道:
“没错,没错,只是提名而已,”
是他太过于看重这个“提名”了,也难怪他会如此看重,毕竟,南洋中文大学并不是以理工见长的大学,他更倾向于文科。也正因如此,在得知楚友臣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奖提名之后,他才会表现的如此激动。
“再等等吧,再等几个月,就可以看到结果了……”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