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盛唐烟云:破阵子(8)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他身材本来就非常高大,为了讨李隆基的好,又刻意选了双厚底战靴穿在了脚上。因此刚进门,就令书房内的光线瞬间一暗。李隆基见到他如此做派,忍不住莞尔一笑,摇头问道:“你这是干什么?朕又没说要你跟人去拼命!”
“陛下不是说,宣骠骑大将军见驾么?”高力士拱了拱手,冲李隆基施了个不甚标准的军中之礼,“所以末将就以为,陛下一定是发现了什么异常情况。需要末将提刀上马,替陛下冲锋陷阵!”
“呸。朕麾下又不是没人可用了,冲锋陷阵,哪还能轮得到你这把老骨头!”李隆基笑着啐了一口,心中的不快一扫而空。
“冲锋陷阵自然轮不到末将。然而末将虽然不中用,危急时刻,这把老骨头却可以最后一个挡在陛下身前!”高力士笑了笑,大言不惭地自我表白。
话音刚落,一抹温情就涌了李隆基满脸。当年他纠集嫡系与太平公主火并,高力士就是穿着同样的一袭明光铠,护在了他正前方。太平公主府中的死士箭如雨下,但全被高力士用身体和兵器挡住了去路,一根都没射到他李隆基身上。
战后太医给高力士治伤,光破甲锥就从其身前拔下二十余支。其中几支入肉盈寸,再深一点儿,就会要了他的小命。然而高力士却丝毫不以此为功,伤好后,立刻默默回到了李隆基身边,继续铺纸磨墨,尽一个贴身小太监的本份。
所以李隆基对高力士宠信极厚,除了将其提拔为内宫第一人之外,外面的文职、武职,也给他头顶上加了一大堆。其中最为显赫的便是骠骑大将军之位,直与汉代曾经数度深入大漠,打得匈奴人望风而逃的霍去病比肩。
君臣间随口又说笑了几句,御书房的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李隆基将手中诏敕向前推了推,笑着说道:“其实朕今天宣你,并不是什么大事。杨相他们向朕保举了几个年青才俊,据说都是从白马堡大营出去的。朕想起他们曾经是你手下,所以就征询一下你的看法!”
“不瞒陛下。末将去年偷懒,对飞龙禁卫整训的事情,没怎么上心。日常事务,全是靠封常清和他那麾下那帮百战老兵在做!”因为顶着一个骠骑大将军的头衔,所以高力士可以用“末将”一词来自我称呼,并不像其他内宫太监一样,直接把自己定位于皇帝的私人奴婢。“不过若是有人表现非常出色的话,末将心里也会多少有那么点儿印象!”
说着话,他探过半个身子,用眼睛往御书案上扫去。刚刚扫了没几个字,心中立刻‘咯噔’了一声,眉头紧跟着就皱了起来。
“怎么?这些人表现并不出色是不是?”李隆基的眉头随着高力士的表现而皱紧,脸上的怒气一闪而没。
“不是!末将,末将只是没想到,他们几个小家伙,居然在边军之中,也能这么快站稳脚跟!”高力士一边遮掩,一边在肚子里暗骂杨国忠糊涂。俗话说,打虎不死必受其害。咱家既然昧着良心吧姓王的小家伙交给了你。你就该干净彻底的把麻烦解决掉。都身居百官之首了,居然还改不了江湖习惯。杀不了对方,就想着给点儿好处以求恩仇尽泯?!你以为是街头混混抢地盘么?还带打完了架就摆桌子酒席把盏言欢,从此井水不犯河水的?
“你记得他们?”李隆基敏锐地察觉出高力士有点儿言不由衷,看了他一眼,目光中隐隐带上了几分凌厉。
“末将,末将的话说出来,可能,可能有点儿得罪人。这几个,这几个小家伙,当时在白马堡中,并不是表现最抢眼的。”高力士心中猛然警觉,赶紧把对杨国忠的腹诽藏好,顺着刚才说过的话给自己圆谎。
“哦?!”李隆基低声沉吟,“说说,那他们怎么会得到封常清和杨国忠两人的赏识?!”
“他们,他们……”高力士脸上的表情更为尴尬,好像非常为难一般,吞吞吐吐地说道,“陛下也知道。前年末将在白马堡奉命练兵,很多世家子弟,都把加入飞龙禁卫作为了终南捷径!这几个小家伙,都是勋贵之后,刚入军营时个个都细皮嫩肉的,没少拖累军中同僚。不过,经历了最初的几个月磨练之后,他们倒也没给长辈丢人。后来他们追随封常清去了安西,想必因为父辈的关系,在那边也会被将领们高看一眼。立功的机会就难免比普通人多一些!”
“哦!”李隆基笑着点头,目光再度落于那几个被杨国忠额外施恩者的名字上,“宇文……?这个姓氏可不多见?宋武,朕好像听什么人提起过,莫非他跟中书舍人本是一家?”
“陛下目光如炬!”高力士见李隆基的注意力成功被自己引歪,赶紧大声拍对方马屁。
“这些不争气的东西!”李隆基笑着骂了一句,心中的最后一丝猜疑也烟消云散。给事中宇文德是杨国忠的心腹,中书舍人宋昱也是杨国忠的党羽。他们借机给自己的弟弟和族人捞取好处,乃人之常情,不足为怪。
猜到了其中关键,李隆基非但不生气,心中反而顿时感觉到一阵轻松。如今已经不是姚崇为相的时候了,对官员的个人品行要求没那么严苛。事实上,即便是姚崇做首辅之时,朝臣们为家人捞好处的事情也无法完全禁绝。做了这么多年大唐天子,李隆基对底下官员的心思摸得很透彻。他不怕臣子们为家人谋取私利,只要不超过一定限度,他反而会默认这种行为。
自家的孩子用得放心。凡借助家族力量爬到一定位置的,其一举一动,也必然会考虑到背后的家族。这种人,驾驭起来比心中无所顾忌者相对容易得多。也最不容易对朝廷产生怨恨。毕竟,其家族利益已经跟大唐朝廷牢牢地凝结为一个整体。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宋舍人他们几个,这回的确做得太露骨了些!陛下可以将这份诏敕[7]驳回去,让他们重新来过。想必,他们心中有愧。不用陛下明说,也会痛改前非!”揣摩出李隆基不打算深究,高力士立刻做出一份义正辞严的模样,大声建议。
“算了吧!他们肯让自家子侄到军前效力,也是难得!”李隆基大度地摆了摆手,笑着否决。“莫说几个小家伙还立下了些功劳。即便他们还赖在长安城中混吃等死,看在他们父兄的份上,朕也不能太亏待了他们!”
“陛下这话要是让宋舍人他们几个听见,羞也要羞死!”高力士笑着补充了一句,马屁拍得半点痕迹也不着。
“水至清则无鱼。他们肯尽心为朕做事,朕也不能一点好处也不给他们留!”李隆基笑着将马屁收下,继续浏览一干年青才俊的名姓,“这个叫王洵的小家伙,朕还有些印象。去年平定王氏兄弟之乱,好像他还立了大功吧。朕记得,曾经赐了他一个紫铜鱼符带!”
“的确是他。瞧末将这记性,陛下不提,末将差点给忘了!”尽管心里一百二十个不情愿,高力士见遮掩不过去,还是将王洵底细给背诵了出来。“他也是托了关系进白马堡大营的。刚开始时表现也是平平。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原因阴差阳错,居然成了揭穿王氏兄弟谋反案的关键人物!”
“朕记得他!”李隆基对王洵的印象可不止这么一点点儿。“前年在骊山行宫,他曾经带着一伙人为朕清理道路上积雪。干活时很卖力气!宋舍人他们几个这事儿做得有失公允了!既然越级提拔,就要准许别人借风扯帆。怎么能只顾照应自家兄弟,把别人直接漏在了外边。让安西将士看见了,岂不是要从此疏离他们的家人?”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