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不辛苦,不辛苦,忠君之事,臣子的本份。”
…………
翌日一早,王道秋在西安城门口,送走宗正和五位大明藩王。一回头他就召周尚文和李国栋开小会。会议一开始,王道秋就问起了,军事准备的问题。
见王道秋问,负责新军招募的李国栋忙回答道:“禀报恩相,至恩相那当四年兵,除正常军饷外,还可获四亩地的政策一岀。关中的那些好汉子,都是踊跃涌向军营。现在我们已经选了,十八岁至二十五岁的关中青壮,共七千多人送入了军队,与我们原先的那些山东兵、辽东兵、淮西兵,混和编练。现在我们手里控制的陕西新军,已近二万人,占据了关中平原各个主要县府,以及潼关天险。”
手里己有了二万嫡系军队,这让王道秋心里有了底气。但这区区二万军队,对于要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还是差距太大。
于是李国栋话一说完,王道秋就说道:“现在秦王府的龙子龙孙,全成灰了。秦王一家在关中平原上,那近二千万亩的田地,择日也要开卖了,到时我们就是金山银山,不差钱。这样,我拨出十万亩好田,继续实行我们原来的政策,在关中再招二万五千健卒。”
“新募的这些健卒,其中一万五千留关中整训,一万送延绥,支援那儿的戚继光。另外跟着我进陕西的原山东老兵,这次也别亏待,最低赏二十个银元,官阶高一级多赏十个银元。还有周老将军的那些亲兵,一人赏五十个银元。当然李总兵和周老将军,你俩这次一人赏三万个银元。”
“谢大人”
“谢恩相”
王道秋打赏如此大方,李国栋和周尚文也是喜出望外,这一下子他们自己的和手下人的,都有了,可说是皆大欢喜。
尤其是周尚文,他早听说当日他,派给王道秋的马芳那帮人,跟王道秋去一趟山东,这帮人全发了。
这帮人去辽东前,回大同安置家人,那出手都是以百两、千两计的。这可把大同那帮兵给羡慕坏了,都怨恨周尚文,当初为什么不派自己跟着王道秋去山东。甚至连周尚文自己的儿子,都埋怨周尚文,有这好事为什么不照顾自己家,反而去便宜了马芳那个狗奴才。
王道秋有钱,对跟随他的军士很大方,这周尚文知道,可他是真想不到。他周尚文既非王道秋的嫡系,也没帮王道秋做什么大功劳,可王道秋竟会一次就赏他三万个大洋。要知道周尚文从十六岁起就世袭指挥同知,戎马五十多年,他也没攒下三万个大洋啊!
士为知已者死,跟大哥一定要选个,既有本事又大方的。而王道秋无疑符合这个好大哥的标准。
于是王道秋这三万个大洋一赏下去,周尚文就厚着老脸说道:“太傅大人,我周尚文今年七十多了,从军五十多年,从末见过如太傅大人这般,既有本事又豪爽的上官。太傅大人,人老了,对于自己也无所求了,一切牵挂都在儿孙。所以不知我周尚文的那些儿孙,是否有幸能追随太傅大人您?”
周尚文这话什么意思?这是要带着他整个周家认主公了?想着周尚文七十多岁还奋战在国家边防一线,想着后来周尚文的那些儿子,全部战死在宣大前线。这周家也算是满门忠烈,王道秋现在是真不忍心拒绝。
但想到嘉靖帝不可能让自己长期掌握军权,边关大将与近侍大臣交往过密,对双方都不好。于是王道秋只能狠着心,将残酷的事实对周尚文明言。
不过在最后,王道秋也向周尚文承诺,一定会在朝堂上为周家主持公道,绝不会让周尚文的那些儿孙,也吃周尚文曾经的那些冤枉,数次被人诬告下狱。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