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196章 一百九十三章致那些无知的爱国者
不打忧曾铣在那儿自说自话,说他自己和夏言是清白的。等曾铣说高兴了,手上脚上的那些镣铐都在那儿抖了后,王道秋才冷冷的说道:“曾总督,你不用激动,你跟我说那么多,即使我信你,那又如何?你要明白,这次你跟夏言的案子,是三法司会审,而不是由我王道秋审。皇上给我的差使,是收拾你留在陕西的烂摊子……。”
“什么叫烂摊子,王良桢你少胡说八道。我曾铣就任三边总督近两年,对内打击那些世袭的纨绔军官,提拔一大批真正有才能的军官,对外抗击鞑子南侵。不客气的讲,经我曾铣这近两年的整治,我大明三边的军队可以说是兵强马壮。要不是你们这帮佞臣,鼓惑君上否了我收复河套的上疏,明年我曾铣就可以带着我三边强军,北上出塞去收复那千里河套沃野了。”
“哈哈哈哈,曾铣,事到如今你还敢大言不惭,还当我王道秋,当皇上,当我大明满朝文武都是白痴啊!曾铣,我看你是真不知道死字怎么写!曾铣,你摸着自己良心说,我朝真该收复河套吗?”
“怎么不该,河套草原土地肥沃,沃野千里,黄河九曲,唯富一套。自那鞑子占据河套草原后,春夏就在那儿养肥战马,秋儿就入套袭扰我三边,后患无穷。我朝若能夺回河套,就可消除鞑子南下关中的后勤基地,保障……。”
“行了行了,曾铣你不用扯这些了。我就问你,既然我朝占据河套会有那么多的好处,鞑子占据河套,对我三边威胁那么大。那当年成祖皇帝,为什么把我朝在河套草原上的卫所,都撤到长城以南,主动放弃了河套草原?”
看曾铣把自己当军事白痴,又拿收复河套草原,表面上的那些好处,忽悠自己。王道秋忙出言打断了曾铣的自以为聪明,并搬出朱老四朱棣,当年主动放弃河套的决策,来质问曾铣。
而曾铣听王道秋搬出了朱老四的例子,他此时也预感到了,王道秋应该不像那些听谓的“爱国者”那么白痴,王道秋应该是已经看出了,收复河套这事对帝国的危害。
但预感归预感,在嘴上曾铣还是強硬的争辩道:“成祖爷也不是每一件事都对的,放弃河套草原,这就是成祖爷在军事上的一大败笔。”
“哦,放弃河套,是成祖爷在军事上的一大败笔?那既然放弃河套是一大败笔,那为什么后来的我朝历代先帝,历届朝廷,都不去改正这一错误呢?难道我朝立国一百多年来,就你曾铣最聪明,最有骨气?”
“这这,王良桢你别胡搅蛮缠,总之收复河套是没错的。”
“收复河套是没错的?曾铣,你真是睁着眼说瞎话啊!行了曾铣,我也懒得跟你废话了。既然你说收复河套这是没错了,那咱现在先不说,你能不能带兵打败鞑子,从鞑子手里收回河套草原,我就问你,收复河套草原后,你接着打算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收复河套草原后,自然是筑城,迁内地军民前去戌边。”
王道秋提出了收复河套草原后,下一步的处理工作,这是问题的关键,也是夏言和曾铣努力想要掩饰的事。
于是这个问题被王道秋一被提出,这会儿曾铣虽然在面上依然嘴硬,但心里他是越来越虚的。因为他知道,他的这些话忽悠一下,那些天生脑残的“爱国者”还行,但讲给一个聪明的务实者听,这就是在讲笑话了。
这不,曾铣话音刚落,王道秋就怼道:“河套草原沃野千里,要在那么一大块平坦的草原上筑城戍边。请问曾总督,这要建多少座城,要调多少军队、多少的民夫才行。而且在草原上筑城,不同于我们现有的万里长城,它是建在群山之上的,军队依山,就可以抵御鞑子的入侵,为修建长城的民夫提供保护。”
“而在一望无际平坦的大草原上筑城,请问在筑城期间,若大队鞑子骑兵来搞破坏,我们的军队可凭什么,保护筑城的民夫和他们自己?还有这么多筑城的军队和民夫的吃穿供应,这在一望无际大草原上的后勤线怎么保护,还有……。”
接下来王道秋拿出了一堆,在大草原上筑城戍边的胡扯淡来质问曾铣。说白了这一望无际的河套大草原,它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因此它利攻不利于守。
而且蒙古人都是骑兵,单兵战斗力強,机动性好,在这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来去呼啸如风。如果明军在此筑城,可想而知,你这城恐怕光搞了个地基,人家就来強拆了。
而在这没有任何天险可守的平坦大草原上,以步兵为主的明军和那些筑城民夫,面对蒙古骑兵的冲击力和雪亮马刀,他们的下场可想而知。所以要想在蒙古人的眼皮子底下,在河套草原上筑城,那根本就是给人家送人头。
退一万步,如果蒙古人里有聪明人,招术阴一点,就让你明军在河套草原上筑几个城,那接下来呢?
要如果真那样,那蒙古人可就比亮剑里的李云龙更幸福了!毕竟明朝若在河套草原筑城,迁军民去戍边,那这些留驻河套草原明朝军民的吃穿,武器装备!想想李元龙是怎么干的吧,守着交通线就不愁吃喝了。
所以如果明朝真在河套草原有城池,并留有大量军民戍边,那蒙古人守着明军给河套输送物资的交通线,他们可不就过上李云龙的日子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