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嘉靖帝这个时候让王道秋帮道门找产业,毫无疑问这是在陶仲文代表道门,表现出了他们对大明的绝对忠诚后,嘉靖帝想给道门一些补偿。
明白嘉靖帝的意思,王道秋向陶仲文问道:“仙师,这硫璃工坊开起来,每年所用的碱何止百万斤,这要再在白云观里弄,就不合适了吧?关于这一点,你们是怎么打算的?”
“噢这个啊!不瞒小友,制碱之事,在琉璃工坊开工之前,我们道门就开过专门的会议。经讨论,我们决定把制碱工坊,搬到蓬莱去。那里有我们道门的崂山宫,千百年来一直都是我道门的圣地,那里的居民也基本都信道。另外那里是海岛,这不但有助于保密,还能就地获取制碱时所需的盐。”
“把制碱的地方放在蓬莱,还有个好处就是方便运输。碱在蓬莱制好后,在永定河能通航时,我们可以用船直接从蓬莱经天津卫,沿永定河运到咱在永定河边的硫璃工坊。在冬季河道封冻时,我们可以用船把碱先运到天津卫,再在天津卫装上牛骡车,运到硫璃工坊来。不瞒小友,就在永定河边建设硫璃工坊时,蓬莱那边的制碱工坊和盐场,也在开建了,并且现在己经建成。只等黄道吉日,我们这边的人搬过去。”
把纯碱制造基地,搬去山东渤海上的蓬莱海岛上,这不但可以保密,而且在运输上以及原料的获取上,倒都方便,王道秋也觉的道门这厂址选的好。
不过这厂址有这么好的条件,光合成些纯碱,这是不是太可惜了?想到这儿,王道秋那脑海里,突然就蹦出了“化学科研实验室”,这个后世某大国砖家骗拨款的玩意。
想到这里,王道秋就严肃的对陶仲文说道:“仙师,千百年来道门炼丹,在这方面有很多的人才。也在炼丹中,无意中得到了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比如火药。不瞒仙师,小子以前也喜欢把各种不相干的东西,放在一块儿鼓捣,看看能弄出些什么。怎么炼钢,怎么制硫璃,怎么从馒头、水果腐败的青霉中提取药物。这些都是这么被我在无意中,鼓捣出来的。”
“小友于万物炼化一道上,天赋异禀,堪称古今一人,贫道佩服。”听王道秋的那些发明创造,都是他在无意中捣鼓出来的,陶仲文也是服,顺口就夸了王道秋一句。
而王道秋这会儿急于忽悠陶仲文,调动道门力量支持自己建化工科研实验基地的想法。于是他也不去纠结陶仲文的这个夸奖,是真心还是客气客气。
等陶仲文一夸奖完,王道秋就接着说道:“不瞒仙师,小子在常年的鼓捣中,无意中弄出来的东西,可远不止炼钢,制玻璃,青霉素这些。就比如火药,小子就曾经……。”
接下来王道秋就开始忽悠嘉靖帝和陶仲文,进行火药的改进。当然就大明现在的化工水平,王道秋理智的避开了后世那些高大上的,而选择了欧洲人,在工业革命时期的那些成就。
就比如现在,王道秋向嘉靖帝和陶仲文推荐的,就是欧洲人发展的黄火药。
这种黄火药他的主要成份是苦味酸,1771年由英国人沃尔夫首先合成,是一种黄色结晶体,最初他是被作为黄色染料使用的。后在无意中人们发现了他的爆炸属性,由此它才被用来做炸药。
相比于中国人发明的黑火药,以苦味酸为主要原料的黄火药,他更稳定,爆炸威力也更大。而且英国1771年的化工水平,在这十六世纪的大明,也可以达到。
更何况王道秋他有图书馆,他可以为大明的化工专家们,指明科研的大方向。在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再多搞些实验,王道秋就不相信英国人1771年能搞出来的东西,十六世纪的大明就搞不出来。于是他就在这儿,着重向嘉靖帝和陶仲文推荐了黄火药项目。
听完王道秋的忽悠,火药这东西对道门来说,可以说没啥用处,所以对此陶仲文也不大积极,听过之后就愣在那儿不表态。
而嘉靖帝在听过王道秋的话后,他兴奋了,毕竟火药对他来说,那是太重要了。不说军事上的那些事,就说宣府那边开采铁矿,宛平那边采煤,那一年就得用到多少炸药啊!
于是在王道秋话一说完,嘉靖帝只是沉凝了片刻,就问道:“王卿,你说的那种黄火药,真的威力比我们现今的火药,要大数倍?”
“是的陛下,等做出来,臣试给陛下看,陛下就知道了。不过这种黄火药太霸道,臣建议它所要用到的那种黄染料,最好交道门在蓬莱海岛上专门做。做好后送京里来,再由宫中控制的工坊专门配比这种黄火药。这样原料和配比分开做,道门不知道这黄火药最终的配方,京师这边也不知道原料怎么合成,两边可互相牵制,缺了谁都做不出那东西。”
“就是臣一时之间也做不出那种黄色染料,因为那种黄色染料是臣无意间瞎鼓捣出来的。臣现在只知道哪几样东西,怎么弄,能做出那种东西,而具体的配比,臣根本就不知道。所以这需要道门的那些炼丹师,一个配比一个配比的去实验,最后把那个配方给试出来。”
把黄火药的配比控制在宫里,把原料的合成交给道门放在与世隔绝的海岛上做,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密。这样好,这样好。
想着这样做的好处,嘉靖帝当即就拍板了。他让陶仲文广招道门里的那些炼丹师,顶尖的送京师来炼丹,次一点的送蓬莱海岛上去,终身不得再出岛。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