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112鱼越贵,风浪越大啊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135章 112鱼越贵,风浪越大啊
纠察百官啊,这是多大的诱惑啊?
这个权利最大的诱惑不是能当个青天大老爷,而是能在分赃的时候能多分一口肉啊!
没错,就是这样!
贾琏从来都不相信,纠察官员这个事情依靠另一帮官员是能做好的。
莫说是信息不通畅的封建社会!
即便是现代,就连在pdd两块九买的手机壳都可以全国包邮,可以实时查到每个运输节点了,但依旧不能公布每一块钱的真实去处!
这是为什么啊?
你要说问题太复杂,成本很高,审计太难么?
这样的借口贾琏是不信的。
所以,这只能说明阶级同志身份认同还是很高的。
他们志同道合,志向远大,理想一致,因此一定会互帮互助!
那么,纠察百官的主要权利,就是清除那些背叛官僚阶级,为官僚阶级抹黑了的人了。
而有了这个权利,就等于拥有了定性谁是阶级的背叛者的资格了。
这可是一块肥肉啊!
可是,虽然这司宾署章程上写着拥有纠察百官的权利,但要怎么去执行呢?
一个新兴的部门没有执法权所以不能抓人;
也没有处罚权,因此不能训诫;
更没有司法权,所以不能为官员所作所为定性。
连这些权利都没有,就更不要说被内阁授权,吏部批准,然后革除功名才能执行的罢免权了!
这可是直接把违纪官员双规的权利啊!
天官都不能独自使用的权利,就不要说这小小的司宾署了。
所以,司宾署即便最后查到那个进京述职的官员风纪有问题了,无非也就是上告。
可,能当官的大家又不是小学生,告老师这事是一点威慑力都没有的。
所以别看司宾署的成立有纠察百官的职责,但似乎用不上!
当然了,本来这司宾署的成立,就是为了京中各方势力联络地方百官提供方便的;
所以即便他包含这个严查风纪的权利,可没人在乎他有没有正经的司法权!
就像当初的行人司建立一样!
这行人司建立的时候是拥有掌传旨、册封,诏敕、册封、抚谕四方、征聘贤才,及赏赐、慰问、赈济、军务、祭祀的权力的。
这一串的权利赋予可以看得出来,皇帝是希望他是有资格给人封官的!
是有心把这行人司做成一个位卑权重好控制的衙门的。
可惜皇帝想多了,这事吏部和百官可不希望出现啊!
封官晋升这种事,那就应该由百官递名单,然后皇帝居中挑选就好了。
这名单是几方博弈之下的一个结果,然后皇帝做裁判,这样才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朝纲。
可这裁判要亲自下场算怎么回事?
不答应,绝对不答应!
于是在众位大臣通力协作之下,利用律法合理合法的一顿折腾,最终这行人司就成了一个‘内监’一样的部门了!
主官只是一个正九品的行人司正,下面还有从九品的左右司副二人。
这么芝麻绿豆大的机构即便是有册封的权力,可又有什么用呢?
他封的官,吏部都不给入册,俸禄粮饷都得走皇帝的内库!
这和内廷的太监有什么区别,甚至连太监都不如。
太监当到头了,还能过四品呢,而行人司封官的品级是不可能超过九品去的。
对于想当官的读书人来说,丢了子孙根换个前程其实也是能接受的。
读书人读书不就是为了做官吗?
不然为了什么?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吗?
喊喊就行了,不当官怎么实现这些啊!
所以,这群口中有大义的人为了当官,都会不顾一切的。
只是绝大多数的人没有这入仕的机会罢了。
但,可若是什么气节啊,傲骨,雅量都丢了,还成为了文臣士大夫口中的内廷佞臣,皇帝走狗却只换了个九品官,然后再无寸进了,那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接受的。
当然了,能谈气节,傲骨,雅量这东西的人,自然也是那群有机会当官的人了,至少也得是个举人出身。
举人之下连谈这个的机会都没有的。
因此,这行人司就变得很尴尬了,彻底的成了皇帝想绕开吏部收揽人才,而弄出来的失败品了。
皇帝是不可能成为笑话的,那么行人司就是个笑话了。
如此,有了这个失败,那么司宾署的成立,更多的是皇帝要拥有一个合理合法的给京中内外大臣们一个串联的机会。
并且这个机会掌握在皇帝手中就可以了。
也算是皇帝为了给众位朝臣一个方便,从中获取自己的方便罢了。
等于是皇帝利用臣子的需求,收敛一部分权利回归自己手里。
算是一种妥协中争取斗争的手段。
而百官们不是看不出皇帝的想法,可却抵挡不住能内外勾连的诱惑。
谁家不想京城开,四地发芽啊!
或者说当官的不怕本官能严于利己,就怕同僚们宽以待人啊!
同时他们有了行人司这个胜利的典范,也有信心若皇帝的手伸的过长了,司宾署也不过是成为下一个行人司罢了。
于是在这个斗争当中求妥协的情况下,就有了现在这个局面。
大家默认了司宾署的成立,却又严格把控司宾署的建制。
就这样,在这种局面下,才让掌握了吏员名额的贾琏显得尤为重要了。
以前来说,这可能就是司宾署未来的命运了!
也是为何当初张二河给贾琏一个司宾署赞鸣的位置那么痛快的原因了。
因为这里也没什么未来。
可是,若拥有军方背景的督察院总宪在乎了这司宾署纠察权的事,那这里面也就有了可以发展进行的前提条件了!
督察院是什么?
如果说吏部是那‘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的恩公良宰,那么督察院就是那‘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的仕途阎王了。
总之对当官的来说,这可两个部门都是‘不服不行’的压顶泰山啊!
所以,当督察院有心把手伸到这司宾署,那么就等于为司宾署名义上拥有的司法权背书了。
如此,以督察院为背靠,分享一点权力到司宾署,由督察院的人借调到司宾署成立一个部门,打着司宾署的名义进行联合执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