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朱元璋的考虑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256章 朱元璋的考虑
一听张一凡肯定的话,朱棣立刻严肃了起来,当即对张一凡说道:“这个不行,不能这么公开教了,我马上派兵,把所有听课的学生都控制起来,万一你这个课传出去的话,我们的敌人也知道了这事怎么办?”
徐达和蓝玉等人听了,也是立刻跟着点头附和。
“没错,能代替畜力,作用太大了!”
“特别是不靠风力的船,海战无敌的,确实不能被敌人知晓!”
张一凡听着他们的表态,有点傻眼,没想到他们竟然是这么想的。
回过神来,看到朱棣等人确实非常认真的样子,张一凡便哈哈大笑起来。
“咋了?难道我说错了?”朱棣一见,眉头一皱,有点不满地说道,“一凡,我给你说,这个事情你必须要重视,一如那火器改良一般,绝不能公开传授的!”
张一凡听得还是笑,一直笑了好一会之后,他才压住了笑意问朱棣道:“伱以为,那种动力装置是说做就能做出来的么?”
“难道不是么?”朱棣听了,感觉自己被自己妹夫嘲笑,肯定是有不对的地方,但是他想不出哪里不对,便还是争辩道,“说起来,就一个烧水的道理而已,还不简单么?”
他这话还真没说错,其实就是烧水而已,甚至到了后面核能发电,本质上也还都是烧水而已。未来的很多科技,都是烧水。
也行,北方还是太冷了。要说过冬的话,香山县就不错。
这五十个学生,可都是有家仆护卫相随的,至少大部分人都有。加上张一凡这边,那是一两百人的队伍,绝对很庞大了。
不过如今,还是要回南京去才好。
此时,朱标听到他父皇的话,虽然还不明白为什么要召一凡回去,不过他自然也能知道,肯定是有重要的事情,才会有这个想法。
他本身其实是有些犹豫的,虽然不是纳入科举,但是终归是会以官方的名义,让天下人学习的。
……………………
想着这些事情,考虑了很久之后,朱元璋便抬头看向在他侧前方一直等着的大儿子,太子朱标说道:“我想召一凡回来,但是,镜静又带着孩子刚到北平,又要舟车劳顿,怕是会有不妥?”
当然,那是他的大外孙,也是有关系到。
这么一来,朱元璋想不重视都不可能了。王朝稳定与否,王朝强大与否,王朝长久与否,就是他最为关心的事情。任何与这个冲突的事情,他都不会允许存在的。
结果没想到,最新暴露出来的学问,在朱棣和徐达等肯定之下,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总而言之,就是要能维护他朱家天下的统治。
大概率来说,他是有求着张一凡的,因此,他不想因为他来回折腾,结果让张一凡的儿子出现意外。
事实上,朱元璋自己认为,他已经足够重视自己这个大女婿的学问了。但是没想到,根据这两份奏章来看,绝对还是不够重视。
朱元璋看到他们的奏章之后,也是震惊。
而如今,张一凡所说得这个匠人重视的高度,在他们听来,就是前所未有的。也让他们明白,匠人技术的提高,对于国家会有多重要!
但是,开国之后第一次恢复的科举,问题又太多,最终还迫使他停止了科举。
大驸马从古说到今,再谈到未来,所举得例子,他们也听得明白。完全可以说,这是第一次,让他们以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认识到了匠人的活计是多么重要?
虽然说,古代这些人,其实对于匠人也是比较重视的。任何一支军队,包括野蛮的草原部族军队,烧杀劫掠无恶不作,但是,都不会杀匠人,而是掠夺回去用。
听到这话,朱棣和徐达等人,脸色顿时就轻松了起来。
当前大明最大的敌人,就是蒙元,他们学都学不会,至少就能让朱棣他们放心不少了。
但是,事关他即将颁布的科举大事,他又不想耽搁,想着一定要当面和张一凡聊聊才好。
他们没想到,从大驸马的话里听出来,这里面还涉及了很多知识,而且还是他们闻所未闻的。
朱棣听完之后,表情同样很严肃,沉默了一会之后,他脸色郑重地对张一凡说道:“明日我就要启程前往辽东坐镇了,临走之前,我会给父皇写一份奏章,我支持你的新学让大明更多的学子学习,提升我大明的学识。”
这人和人比起来,怎么就那么大的差距呢!
就见朱棣和徐达等人,听得非常震惊。
但是,他们都只会是基于当前匠人的劫掠而已,很少会鼓励这些匠人发明创造。
“钢铁冶炼,加工,车床发明使用等等!”张一凡严肃了起来,侃侃而谈道,“其中还包括能量转换原理,做功,压强等等,说句不好听的,虽然我已经上了两节课,给了他们启发,但是要想做出来,就凭他们根本是不可能的。”
张一凡趁着这个话题,把科技进步这个概念展开,侃侃而谈起来。
这快马送过去的圣旨,让他一家回去过冬,一年来回这么赶,这么折腾的原因,圣旨中还隐隐归结为张一凡太能折腾,把原本以为要好几年的辽东战事直接半年内就干结束了的缘故。
“未来的不说,我们可以回顾历史,人类从青铜器的使用到钢铁的使用,不是靠儒学能有这个进步,而是匠人的手艺进步。火器的出现,对于刀枪剑戟又有多大的影响,你们几个应该非常清楚。如此种种,都可以说明,技术的进步才是我们人类要想保持领先所最需要重视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