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两场战争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
此时,朱棣听了,当即哈哈一笑,然后对张一凡说道:“就这么说定了。我丈人和永昌侯过几天都会回来,我们商量下,就开始动手,来个大的,让人瞧瞧,我们可不是只有比试的威风!”
于是,他便转头看他边上的一人道:“全国公不知意下如何?”
两天之后,徐达和蓝玉便赶回来了。
朱棣听了,脸色有点不好看,那点兴奋早已消失无踪。
悻悻然间,朱棣瞄了一眼张一凡。
纳哈出见了,非常不满,却也没办法。他只是观童名义上的上官,实际上并没有约束之力。
张一凡一见,便咧嘴笑了:“是你让我来的,忠言逆耳之事,我自然是责无旁贷的。”
观童一听,顿时看过去,严厉地说道:“如此,入关的军队全军覆没怎么回事?灰山对了又是怎么回事?”
当时参与玻璃厂的几家,都是赚麻了!
去年过年的时候,玻璃厂的年报有送到北平这边。只是大半年的时间,朱棣这边的分红,就有一千多贯,基本上是回本了。并且可以肯定,接下来的利润只会更多,妥妥地就是全赚的。
情况只是一通报之后,那些低级将领便纷纷吆喝了起来。
这时候,谁也没有在意北方的这场小规模战事。
“辽西走廊,鞑子探马在前阵子被我驱逐之后,我一放松之下,反弹厉害,甚至深入辽西走廊。不过殿下放心,觉华岛早就隐藏好了,他们只要不上岛,是发现不了的。”
“……”
听到这话,一时之间,没人说话了。
与此同时,北方这边,大明这边也派出了将近六万人马,开始了局部战事。
在他讲解的时候,朱棣和徐达等人,全都看着沙盘,认真听着。
观童听了,也是皱着眉头说道:“就算我们要打,当我大军赶去之时,这支明军估计能躲入海州卫,攻城非我之所长,如之奈何?”
但是,纳哈出却是皱着眉头说道:“徐达确实是用兵老练,出其不意一次也是有的。但是,不要忘记了,徐达也是吃过败仗的。这次辽东这边有大动作,必然是有阴谋的。”
就他印象来说,包括朱元璋在内,徐达等人,其实都是喜欢以大欺小,用绝对的优势去打敌人,否则就尽量不打,苟着积蓄力量。
蓝玉说到这里,用手指着辽西走廊一侧说道:“末将建议,要吸引鞑子攻城,诱饵要足够多,先派出夜不收,大力屏蔽并急行军,快到海州卫时让鞑子探马探清楚……”
张一凡:“……”
徐达在边上看着这一幕,不知道想起了什么,微微点头。
“那个明军将领姓蓝,指不定就是去年攻打灰山那个,杀了他报仇!”
“对,没错,野战就是我们的天下。那么多粮草辎重,正好归我们了!”
随后,他们几个人商量完了之后,便正式召集军议。
朱棣听了,心中默默地说道:“且让你得意!”
“这还有什么好说的,末将以为,当立刻出兵,截住明国的援军,在野地里歼灭他们!”
不过对于辽东的纳哈出来说,那就绝对不是小事了。收到探马急报之后,他就召开军议,商量明军的意图。
二十万人马的后勤,对土司政策,对残元的策略,他都一一过问,甚至还亲自交代攻打云南的具体战略。大体上要怎么打,都给出了指导。
他正在想着呢,忽然,就见朱棣带着一丝兴奋,指着沙盘问道:“如果海州卫这边能吸引鞑子重兵的话,是不是我们可以派出一支骑军,从这里出关,奇袭鞑子老巢?”
洪武十四年六月上旬,朱元璋以傅有德为统帅,沐英为副帅,领二十万大军,发起了西南战事。
“……只要我军营造出一种迹象,即准备以海州和辽阳为根基,进一步在辽东推进,鞑子必然不能容忍此事发生,重兵打击就是必然。而最好用的手段,便是断我粮道,最好的地点,便是囤积粮草的海州卫所在。如此,便能在海州卫重创鞑子!”
散会之后,纳哈出单独约谈了观童,苦口婆心地给他讲大元帝国的辉煌史,又重申明军在辽东实力增强的危害,总之,说得他口干舌燥。
听到这话,有人不同意了,站出来纠正道:“听说现在大都那边,那徐达也要听一个藩王的,才二十来岁,怕他个鸟?”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之后也是补充说道:“如今明国之盖州、金州等地军队,只能自保,只要我们防住大宁那点,明军赶来,也能及时后撤。”
果不其然,就连一向悍勇的蓝玉,这一次也没帮朱棣说话。
然而,纳哈出注意到,他手下级别比较高的那些,大都沉默不语。
纳哈出一听,顿时恼了,大声喝问道:“那按照你的意思,我们这些成吉思汗的子孙,就只有向那些贱民投降了?”
按照蒙古人的分类,南方汉人那是最低等的,属于绝对的贱民。而朱元璋所建立的大明朝,可不就是打了他们脸的么!这让纳哈出这种一直以祖先为荣耀的蒙古人,最难以接受的。
求支持!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