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东西方差别(第二更)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119章 东西方差别(第二更)
朱棣听了,稍微一愣,然后想了下才回答道:“如果差的多,想必威力会减弱吧!”
说话间,他不是很确定。
倒是他们身后的朱五听到,插话说道:“殿下,驸马,火药远距离运送之后,在战前会重新混合一次的。”
很显然,朱棣没有实战经验,对于这些细节并不清楚。但是,军中将士,打多仗的就会知道。
听到这话,朱棣若有所思。
张一凡见了,便伸手摇了摇火药桶,然后对朱棣说道:“你看到没有,这火药里面的不同的成份,肯定轻重不一,假定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不断地摇晃,那最终的结果,肯定是轻的到上面去,重的在下面,你说对不对?”
朱棣听了,也伸手摇晃下火药桶,然后认真地盯着看。
半天之后,他有些疑惑地问道:“然后呢?”
张一凡听了,指着火铳兵那身上的小袋火药说道:“同样的道理,只要是装这些粉末状火药的袋子中,如果时间长了,肯定都会有这个问题。所以,这大桶的火药会重新搅拌,但是小袋的会不会呢?是不是会影响火药威力?”
朱棣听了,不由得点点头,感觉张一凡说得有道理。
于是,张一凡便马上问道:“那我们既然发现了问题,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有志不在年高,要是一点志气都没有,那能有什么出息?”
“没错,燕王和驸马都是真正的好汉,这次挑战败了没关系,但是这口气就是得争一争!”
结果又让他没想到的是,郑士元说他要告老还乡,回家种田去了。
本来的话,只要有官员出缺,他如今是国子监的优等生,肯定能优先出任去当官的。
“对对对,驸马这么好,有情有义,还有大功德,当然是好人,怎么可能会不自量力呢!”
此时,朱棣听了用水弄湿火药,顿时有些疑惑。哪怕阴干了,那这火药还能有用?
毕竟才是十六岁的年龄,见过的确实太少。但是,年轻也有一个好处,就是他容易相信张一凡说得话,毕竟是已经有例子在了的。
如果说,一开始的时候,舆论基本上都认为燕王和驸马是不自量力的话,那如今大部分都已经转变了这种负面看法。
他和张一凡是算熟人了,知道张一凡是个什么样的人,因此,这样的话,他也敢说。
张一凡有点无语地看了下被朱棣拍得衣裳,留下了一个黑掌印,伸手过去拍拍,发现拍不掉,只好算了,对朱棣说道:“可以加水先弄湿火药,然后阴干,弄成小的,颗粒化的那种,我觉得这种做法,每颗火药的成份就会差不多,也不会轻重分离了!”
在洪武朝当官能当的滋润的,必然有其他财物来源。
只听他说道:“下注用的十贯,是无论如何要还给驸马,还请驸马一定不要推辞,要不然,这社学先生,我也没脸当了。”
“咦,我说老王,你以前不是这么说的啊!”
这一次,朱棣这边并没有强留。
东西方还有区别的一点是,西方的火药颗粒化,是用尿,而东方记载是用水。
“……”
但是,有点遗憾地是,虽然很多人的立场改变了,但是他们对结果的看法,依旧没有改变。
同一件事,在立场发生变化之后,看法一下便有了变化!
“绝对有!”朱棣听了,严肃地点点头回答道。
这一日,张一凡夫妇俩,把别院设计地差不多时,底下人忽然来报,说郑敬学求见。
另外,在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以及其他明朝中后期的兵书中,也有记载。
“……”朱棣一听,顿时傻眼,怎么解决?
张一凡听了一笑,便问他道:“你见过屎壳郎滚屎球么?”
在原本的历史上,西方是在1405年左右的书中有记载,也就是十五世纪初有的。
好在他算是比较了解张一凡了,也就不多想,看着张一凡说道:“伱肯定有主意了,对不对?”
而在华夏,有出土的明朝地雷上发现颗粒化黑火药,据研究是人工而不是自然形成的可能性为大。
张一凡不要世袭爵位的赏赐,反而要了五万贯钱的事情,随着皇帝兑现了承诺,真得给了他五万贯,比试的事情再次开始受人关注。
张一凡这边,对朱棣的练兵也是很满意的,甚至他都有点期待,还有两个月不到时间了,朱棣到时候会不会真得打败蓝玉,让世人震惊掉下巴?
如果能打败蓝玉的话,这个无论如何都算是大礼包,没算食言了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