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想起了以前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还真别说,张一凡想着自己和朱镜静的事情,脑子转了几转之后,还真被他想起了一首有名的诗。这首诗,还是明朝时候的。
也不知道是不是心有所感,朱元璋竟然在这时候转头看了她一眼,然后才转回头说道:“今次的比试,归根结底,还是朕选驸马。因此,伱等就以朕的大女儿为题,写一首诗词,给朕看看你们的文笔如何?又是如何写朕女儿的?”
准确地说,钱还好说,直接印就是了。但是粮呢?大明宝钞印得再多,也买不到粮食啊!
李善长见了,心中知道要糟。
一听这话,朱棣心中便暗道一声,完了。
他自负才学,被张一凡比下去了,输了就输了,并没有太多纠结。
有人因为一些事闹了矛盾,他又擅长从中斡旋、调停,避免了不少内部祸端,减少了内耗。
因为朱元璋在一开场的时候,其实是说了就出两题的。如果不是因为他,不会有这第三题。
虽然朱元璋的每个问题都没有点评,可是,任何人都能看出来,相对而言,肯定是张一凡这个乡下小子更有见解。如果从治国安邦之道来说,该是他最为优秀的。
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看向张一凡问道:“对此,你有何看法?”
为此,胡惟庸有点心虚,不敢说话,低下了头。
也就是名家大儒,追求最好,习惯于用自己常用的毛笔。你一个才启蒙一个月而已的人,字还写得那么难看,竟然也要用自己的笔?
至于么?
朱元璋看着张一凡,心中其实有点歉意的,不管是对自己的大女儿,还是对这个张一凡,都是有些的。
由此,综合看来,这个驸马的位置,最终还是由自己儿子来当啊!
这么想着,他高兴之下,便向朱元璋奏道:“陛下此言极是,既然都是想当驸马的人,岂能少了有关大公主的诗词!”
郭子兴听闻了他的名声,想要把他从自己这里挖走,但是他却表示跟定自己,绝不走!
还有对战局的把握,对军心的稳定,对军纪的维持,甚至民心的积累,更不知道立下多少大功!
对朱元璋最为了解的马皇后听了,却一下明白,自己夫君到了最后,还是要拉偏架!
还有他一手操办了设立茶法、恢复制钱法、开矿冶铁、制定鱼税等等,正是有如此之多的功劳,因此自己才会在旨意中说他是汉之萧何,乃大明开国第一功臣!
如果再问治国安邦之道的话,他还真怕那个张一凡继续有出色的表现;而如今,皇帝竟然要他们写诗词,虽然他儿子不是很擅长,但是至少中规中矩。就算闭着眼睛写,也肯定要强于这个连字都写不好的张一凡!
至于那个梅殷,虽然他在这方面是这几个人里面最厉害的。可是他之前在空印案中恶了皇帝,在倭寇问题上也答得不好。
钱粮这种事情,是所有君臣头疼的事情。就大明开国之初的情况,不但各地要大量用钱粮,而且朱元璋还不断免赋税什么的,钱粮就更难。
朱元璋听到张一凡的话,不由得转头看了胡惟庸一眼。
只要有他在后方,自己在前线带兵打仗就从来没担心过后路。
李琪也没想到,事情竟然还能峰回路转,等于又多了一份希望,他也同样非常高兴,连忙竖着耳朵听。
其他七个才子和梅殷,却没有他们这么高兴。不说那七个了,就只是梅殷,两个问题下来,他已经知道自己和张一凡有眼界上的差距,这让他很是惊讶。
没办法,为了镜静,只能抄诗了。至少不能在这第三题上,失分太多!
胡惟庸见李善长拍了朱元璋马屁,想着自己刚才提到钱粮的时候不敢抬头,便跟着拍下朱元璋的马屁,让他高兴高兴:“陛下如此顾及爱女,实让臣等汗颜!”
既然他们两个都拍了朱元璋的马屁,其他人不拍,那是不是对朱元璋有意见?
没法之下,其他人便都说了差不多的话。就好像朱元璋这最后一道考题不是拉偏架,是真得爱护他女儿。
至于其他人,朱元璋这边就直接让人给他们摆出笔墨纸砚,先写诗词了。
张一凡又不是傻子,自然能猜到这一题的用意,顿时,心中暗骂朱元璋。不过这个时候,骂也没用,立刻脑筋急转,想这个应对之策。
“陛下,草民不是宰相,钱粮什么的,草民也不清楚啊!”张一凡听了,耍了个无赖,暗中坑了下胡惟庸,言外之意,钱粮什么的,不是你这个宰相应该解决的么?
“没意见!”张一凡听了,立刻回答道,“只是我的笔在午门外,燕王府的朱五身上。”
就见那七个滥竽充数的,咬着笔头在苦思冥想,而李琪则是犹犹豫豫地点着手指,似乎已经在构思了。
另外一个梅殷,却是压根没有多想,已经在那写上了。
对此,可以说并没有意外的地方。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