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116章 第一次参会
时光似水,岁月如梭。
医院的工作简单、重复而又有趣。
在忙忙碌碌之中,这一周的时间逐渐逝去。
周五下午,医生办公室。
“刘栋,下班后一起走呀?”下午三点左右,赵刚和刘栋查了一圈病人后,和他说道。
“好呀,我在办公室,你走的时候喊我一声。”刘栋点点头,回道。
周六上午9点至12点,即将在西南中心城市召开一场学术会议,因为会议在早上,需要他们乘坐高铁提前抵达。
对于这个会议,刘栋还是充满好奇的。会议,刘栋参加的很多,但临床医学相关的学术会议,这还是第一次。
在此之前,临床医学的培训班,他倒是参加过一次。那还是前些时候去京都参加过的泌尿外科腹腔镜培训专题的。
在收到参加学术会议的邀请后,他曾经趁晚上的闲聊时间和李潇谈论过。在科里的时候,也偶尔听其他医生谈论过片段。算是初步有些认识吧。
据李潇的分享,对于研究生来说,能够在国内的医学会年会上进行口头报告,或者壁报分享,在学校或者医院评优时,会是加分项。哪怕是投稿的摘要中了,都是一份资历。
而对于刚工作的年轻医生来讲,也有和医学生一样的这种加分项的需求,但是工作之后还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学术会议。
如果职称到了主治医师或者副主任医师及以上,就个人的发展来讲,比较受重视的除了国内年会的口头报告、壁报展示以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在国际会议上有更多的展示,将自己的基础研究成果,将团队的基础或者临床成果展示,在国际或者国内平台上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是种潮流,也是评优、评职称的加分项。说出去,自己都感觉倍有面子。
刘栋他们参加的这次会议,是不同于这类需求的—这是药企举办的主办会。
刘栋没有因为这是药企的会议就持有偏见,对于陌生的事物,他在充满了好奇心的同时,会了解后再评价。他也在思考,这类的学术会议的运行方式以及从中是否有所借鉴。
从举办的形式而言,有线上会议和线下会议。但是线下会议基本上是占据了主流的。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学术交流,也需要信任,单纯的线上,只是个印象,线下可以有更深的印象吧。
职业道路上,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结伴成行。
既有师徒、同门、同校,也有其他前辈的提携,同辈间的竞争与合作,也有不同小团体的复杂交往圈。潮起潮落,一言难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