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他亲眼见过修长城,那种上万人一起劳作的壮观场面。
铁路工程上马,再次激活了大秦。
“既然太子有安排,那老朽就放心了!”农家老者笑着捋了捋胡须。
樊哙嘿嘿笑了笑,点头道:“正是在下,没想到能在这里见到太子昆。”
唯一占优势的,无非是一个人口资源。
经过商讨之后,赵昆同意了樊哙的请求。
因为樊哙出身沛县,对会稽一带比较熟,再加上南越这边的发展,辗转来到了南越。
因为气候原因,北方粮食产量本来就不高。
可以预料的是,樊哙的建筑行一旦成立,必然会后发先至。
举国上下无不紧张不已,自上而下都能够感受到莫大的压力。
国家机器一旦开动,牵扯的便是数以百万计的百姓生计。
有樊哙这种气运之人坐镇,建筑行业的高危属性,几乎可以无视了。
半年之前,曹参因捕盗有功,受萧何提点,最终被扶苏启用,如今在萧何身边做事。
建筑行?
这可是他从没有听说过的行当。
尤其是小寡妇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后,樊哙每天一睁眼,就听到孩子的哭闹声,更是在家里待不住。
因为章邯驻军在郡城外,南越郡城还算平稳。
“至于人手问题,我会让王离带着舰队去西南边的贵霜国,那里有高产的粮种,到时候再带点人回来,为你们所用!”
建筑行囊括的业务,绝对不仅仅是修建铁路一项。
好在他没有做那些违法之事,否则赵昆就要食言了。
说着,又转头望向农家老者:“陈老,杂交水稻之事,我会让人协助你,你放手去做吧,将你们农家的研究人员,也全部叫来南越!”
他们二人都在刘邦帐下效力过,虽然有些嫌隙,但樊哙不觉得尴尬,尴尬的就是张良。
赵昆深知,干建筑的,无论是在哪个时代,都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所以需要分包出去。
干了!
第一个五年计划进程将近过半,大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各种工厂的建立,已经商路打通,让大秦百姓的钱袋子都逐渐鼓了起来。
光是改造山林,建造城池,就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
走近了,樊哙就听到里面传出张良的话。
到时候,他们绝对会想到之前几十万劳役修长城的旧事。
樊哙飞快在心中盘算。
铁路沿途各郡县的官员,纷纷组织考察,确定具体路线。
如今的南越郡城,已经没有了蛮夷横行的场面了,到处都是和谐的一片。
如今关中的工程队数量也不少,但基本上规模都不算大。
只是没想到,这美差居然被樊哙给接了。
以如今大秦的能力,完全可以修建出一条联通几地的铁路。
当张良来见赵昆的时候,赵昆顺便将自己的想法告知了他。
如今大秦百姓逐渐富足,再强制给他们摊派劳役,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
到时候,樊哙在大秦,可是又富又贵的商人!
再也不是曾经那个屠夫。
说着,径直走到书案旁,指了指上面的地图:“军工厂那边已经在研究陆路交通工具了,我将之称为火车,有了火车之后,我会修建南越到咸阳的火车轨道,再由洛邑,联通云梦,如何?”
不知不觉之中,大秦已经强大到了这种地步。
但毕竟是自家的亲儿砸,该给的支持,一样都不少。
对于百姓来说,那绝对是不堪回首的往事。
即便是国家银行,也完全能够负担得起。
于是张良就把尴尬丢给了赵昆。
不得不说,樊哙这家伙还真是有点意思,本以为刘邦死了,他会跟着陪葬。
说着,忽又想起什么似的,恭敬行礼道:“草民拜见太子殿下!”
实在是让人不得不服气运二字。
虽然赵昆拒绝继位,让嬴政极为不爽。
“这”
他在跟着刘邦造反的时候,也攒了些钱财,但那些钱财都在赵昆破城的时候,被扣留在了城中,收缴国库所有。
但樊哙不同。
他一时没有想明白,明明谈的是开发南越的事情,为什么突然又说起修路了。
作为赵昆曾经的敌人,樊哙太清楚那太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那建筑行的诞生,就尤为重要。
这两条路同时修建,以大秦如今的基建能力,最多两年内就能够完工。
大多数都是几个乡民自发组织出人手,去接一些修房筑路的活计,不成什么气候。
当樊哙进入城中,远远的,就看到一群熟悉的商行老板,围在市场监管局门口,不知道在做什么。
洛邑到云梦,距离超过千里。
而幸存下来的周勃,樊哙等人,却没那么好运。
毕竟总是杀猪宰羊,实在有些无趣。
运气好到这种地步,已经可以称作是气运了!
想想原历史,樊哙在鸿门宴救刘邦,那可谓九死一生,后来又因刘邦临死前,担心樊哙跟那些功臣一样作乱,让陈平处死樊哙。
短短一个月,樊哙和周勃就拉起了一支足有三万工人的建筑行。
那是因为五年计划并没有真正触及各方利益,而是在大秦固有的利益体系之外,开拓出来一个新的发展点。
可以搞!
樊哙为人豪爽,来南越也认识了一帮游手好闲的闲人,刚好可以做这件事情。
而建筑行,说白了也不是什么新鲜东西,就是成立商行的工程队。
樊哙顿时就来了精神。
建筑行的利润极大,但成本却不高,无非就是出一些人工费用罢了。
吕家虽然不复当初,但钱财却不少,若吕家愿意合作,那简直太好了。
普及教育正式落实,做到了让天下孩童,都有书可读。
就连那项羽,都被赵昆弄死了。
而且,还能起到一个承北启南的重要作用。
开发南越的消息,也在上一刊的报纸中,昭告天下了。
随着生活的富足,大秦百姓们对仪式感这种东西,也看得越来越重。
报纸成了大家的日常所需。
尽管百姓们不能左右朝廷大事,但从报纸中获取时政消息,也是满满的仪式感。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