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大唐落榜考生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312章 大唐落榜考生
长平战场,诸侯联军与夏军对垒了一个月有余。
在齐王田横被俘虏之后,信陵君采取了守势,不断击退夏军的进攻,试图通过防守消耗夏军的兵力。
现在的局势,倒是与秦国和赵国的长平之战有些相似,夏军咄咄逼人, 先后与诸侯联军爆发大小战斗几十次,攻陷诸侯联军四座营垒。
信陵君也不愧是战国第一公子,硬是通过层层防守,稳住了即将崩溃的局势。
只是继续打下去,诸侯联军迟早会扛不住。
实际上,当司马越、张梁、张须陀三个诸侯提前被消灭, 夏军进入太行山,各镇诸侯失去地利, 事情的走向, 已经对各镇诸侯不利。
“估计不用一个月的时间,诸侯联军,必定告破。”
张华带着王守仁、陈宫、吕玲绮等文臣武将,登高而望,观察诸侯联军营地的虚实。
诸侯联军原本在长平战场修筑十四座营垒,被夏军攻陷四座营垒,只剩下十座营垒。
“主公,卦象……大凶……”
阎象手中握着碎裂的龟甲,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
张华即将攻破诸侯联军的营地,令阎象占上一卦。
无论张华还是阎象,本来以为卦象会是大吉。
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之外!
“怎么会是大凶呢?莫非是你的占卜,出了差错?”
宋献策不相信现在的局势,夏军还会出现大凶之兆, 不禁怀疑阎象的龟甲占卜术。
事实也是如此,夏军占据绝对优势, 诸侯联军只能以守代攻, 阎象却占卜出来一个“大凶”的结果, 同样拥有预测能力的宋献策不得不怀疑。
宋献策取出阴阳罗盘,占卜凶吉。
真气灌入罗盘,罗盘阴阳二气快速运转。
“急急如律令!”
宋献策五指成诀,口中念念有词,使用奇门遁甲之术。
“这是……大凶之兆!”
宋献策满头大汗,脸色苍白,没想到他占卜的结果也是大凶。
上次阎象和宋献策同时占卜出大凶之兆,还是刘秀召唤陨石之前,结果应验。
这次两人又再占卜出大凶之兆,只能说明十有八九会发生。
“不对,很是不对,如此形势下,怎会是大凶之兆?信陵君如何翻盘?”
王守仁也想不明白了。
阎象、宋献策的占卜术不能保证一定正确,但当两人占卜的结果完全一致时,就能说明很多东西了。
“夜不收、锦衣卫,所有人手,立即散开,沿着长平战场, 向四周探查, 重视每一个情报!”
张华可不想重现刘秀召唤陨石那么危险的情况, 于是立即派出夜不收、锦衣卫两个情报司在长平战场所有的人手, 以长平战场为中心,向四周遍布视野。
凭借张华这几年征战产生的直觉,阎象、宋献策预测的威胁,可能不是来自于长平战场,而是有可能来自外面。
因为,根据诸侯联军表现出来的实力,张华实在猜想不到诸侯联军如何翻盘。
“占卜结果,不得扩散出去。”
“命令众将,严加约束自己的部众,令行禁止。”
“另外,命令李显忠加固长平城,作为后路。”
张华因为阎象、宋献策二人的占卜结果,惴惴不安,立即做出部署。
即使预测到大凶之兆,张华也要逆天改命。
夜不收、锦衣卫迅速下去部署,张华令全军戒严,令长平城加强防守,这些命令尽皆得到执行。
“几位军师以为,威胁来自于何人?”
张华环视王守仁、谢艾、陈宫、阎象、宋献策、诸葛恪几个军师,这些人都是某个诸侯麾下数一数二的谋士,集思广益,怎么也能猜测出一二。
诸葛恪灵光一闪,捶手道:“在各镇诸侯中,我们过于重视吕布、魏延、信陵君数人,而忽略了一人!”
“哦?你且说说是何人?”
张华对诸葛恪刮目相看。
诸葛瑾之子诸葛恪,是一个很聪明的人。
忽略其性格上的缺点,单纯论起智力值,是一流水平。
诸葛恪说道:“冲天大将军黄巢。属下仔细回想,过去一个月,我们与诸侯联军大大小小战斗几十次,黄巢表现着实是低调了一些。依照夜不收提供的情报,他的兵力,不止如此,属下不免怀疑,黄巢在藏拙。”
“黄巢……”
张华与几个军师陷入沉思。
黄巢是一个很有实力的诸侯,黄巢起义间接导致大唐灭亡,与明末李自成有的一拼。
唐末,黄巢在科举落榜之后,带着起义军,在山东发动起义,转战中原、江南、闽南、岭南、荆楚、河洛、关中等地,往返15000余里,攻下长安,然后称帝。
后来,如果不是遇到鸦儿军的李克用和各地节度使联手镇压,黄巢说不定可以取代大唐。
简而言之,黄巢与李自成很是相似!
这个大唐的落榜生,能力超强。
经过诸葛恪这么一提醒,张华倒是回想起来,在与诸侯联军交锋时,黄巢确实没有什么存在感,像是在划水。
与黄巢一样没有存在感的还有赤眉军的首领樊崇。
“主公,铁鹰斥候的战鹰,发现大量兵马出现在长平战场以北的百里石地区,他们已经越过了百里石,正在接近诸侯联军的营地!”
临时接替木兰执掌铁鹰斥候的吕玲绮禀报了一个令张华等人脸色全部微微一变的消息。
“元逊,估计你的推断,正确无误了。”
陈宫做出与诸葛恪一样的推断。
王守仁皱眉。
他隐隐觉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甚至有可能比想象中复杂许多。
张华向北边望去。
在诸侯联军营地北边,漫山遍野的流民出现,这些流民的数量,可能有几十万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