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更关键的是,过弧顶时激活的神经肌肉控制效率仍在发挥作用。肌电信號显示,他的核心肌群与下肢肌群的协同误差始终控制在0.003秒內,每一次蹬地的地面反作用力都能被高效转化为前进动力。
160米处,疲劳度累积。
谢正业是拥有速耐天赋。
但……
那不代表不疲劳。
真的是两个概念。
他的视觉系统迅速捕捉风速变化。
科学御风技术展开。
前庭系统同步反馈身体平衡状態。
核心肌群瞬间微调躯干倾斜角度。
將风阻影响降至最低。
动作节奏丝毫未乱。
周兵正好相反。
技术执行开始出现“冗余动作”。
165米处,他因疲劳导致摆臂出现轻微横向摆动,不仅消耗体力,还產生了与前进方向相反的分力,速度提升受阻。
他试图通过调整呼吸节奏弥补,却因呼吸与动作衔接脱节,进一步打乱了发力逻辑。
不过好在。
他也是把自己逼迫到了极限。
才会这样。
不是谢正业全亚洲就可能只有奥古诺德可以做到让他们全力以赴。
苏神?
那是玩票200米的。
周兵根本没有算在里面。
梁佳宏、梁劲生等人已彻底沦为“技术追隨者”。他们的动作调整完全依赖对前方选手的模仿,却因缺乏核心技术支撑,模仿动作形似神不似,反而加剧了体力消耗。
这就是盲目模仿的下场。
没有科学理论支撑,只是模仿可能变成四不像。
最终什么都没有得到
179米。
直道末端,谢正业启动“衝线技术预备”,这一过程是100米衝线技术的延伸,却因200米的耐力消耗需求做了优化。
他的核心肌群开始提前蓄积爆发力,腹直肌与背阔肌的张力提升至85%,躯干前倾角度稳定在36°,为衝线时的躯干过线储备势能。
同时,摆臂的频率保持稳定,避免因急於加速导致动作变形。
185米处,他的感知系统完成“最后一次环境扫描”。
確认赛道无异常、风速稳定后,大脑向全身肌群传递“衝刺指令”。
此时,过弧顶阶段积累的技术优势已完全转化为胜势。
多源感知確保方向精准,核心稳定保障动作不变形,能量分配让耐力储备充足。
他的身体像一台精准调校的机器,每一个技术环节都在为最后的衝线服务。
周兵此时已无力回天。185米处,他的核心刚性彻底下降,上半身出现明显晃动,步长从2.5米缩至2.3米,虽拼尽全力提升摆臂频率,却因技术协同性下降,无法形成有效加速。
其余选手们则已进入“完赛模式”。
技术动作仅能维持基本框架。
全力衝刺变成了“维持节奏完赛”。
这样让他们明白了。
很多东西看起来简单。
事实上做起来一点都不简单。
190米处,谢正业的身体已进入“衝线爆发態”,过弧顶阶段构建的技术优势在此刻凝聚为最后的决胜力量。
多源感知系统完成“终极校准”。
视觉系统锁定终点线的电子感应区,精准定位躯干过线的最佳角度。
本体感觉系统反馈核心肌群的当前张力,確保发力强度处於“临界高效区”。
前庭系统则彻底稳定,避免衝线前的姿態波动。
基於这套精准感知,他启动100米衝线技术復用的“核心收缩发力”。
腹直肌与背阔肌瞬间提至90%紧绷度,像两块夹板將躯干固定为“刚性平面”。
同时藉助摆臂后摆的惯性,將胸腔向前推送半寸。这一动作並非刻意为之,而是肌肉记忆驱动的“本能执行”。
过弧顶时的动態平衡训练。
让他对“躯干过线时机”的把控精確到毫秒!
无需抬头確认。
便能感知身体与终点线的相对位置。
感觉不错!
风速很好!
那么……
不可辜负啊!
195米。
谢正业的摆臂完成“最后一次高效牵引”。
双臂摆动幅度收窄至28厘米,肘部夹角稳定在85°,摆臂轨跡与躯干前进方向完全平行,避免任何横向力消耗。
此时他的下肢肌群虽因耐力消耗出现轻微酸胀,但藉助核心肌群的刚性传导。
蹬地推进力仍保持在峰值的85%。
每一步都像在向终点线“精准叩击”。
这就是歷史级速耐的可怕。
周兵在190米处启动“最后衝刺”,却因前期技术衔接的体力损耗,难以实现有效突破。他试图通过拓展步长缩小差距,192米处步长增至2.65米,达到全程最大幅度,却因核心刚性不足,上半身出现0.5°倾斜,蹬地反作用力出现侧向分力,不仅未能提速,反而浪费了宝贵的耐力储备。
196米处,他的摆臂与蹬地节奏出现脱节,摆臂前送时恰好赶上脚掌落地,导致发力衝突,速度提升陷入停滯。
当然你也可以理解,简单一点的就是。
累了。
笼统的说就这么简单。
所以已经没有办法去完成一些自己想要完成的技术动作。
谢正业这一枪跑的太快了,多少让他有些跟不上趟。
而且他全力的逼迫自己往前追,也有些提前消耗。
要不是还有大风推著,科学御风技术它也会使用。
估计这里会出现一个大幅度的速度滑坡。
至於企业与人呢,是连接近他们几米的都没有。
就在眼前。
谢正业想要捍卫自己世界第三的位置。
就必须在加特林去年打破了19秒70之后,同样拿出可信服的成绩来。
衝击终点。
砰砰砰砰砰。
俯身。
幅度不如百米没关係。
毕竟这是200米。
你只需要做好200米的压线幅度就够了。
技术有共同性,也有差异化。
绝对不可以刻舟求剑。
197米。
198米。
199米。
……
呼——————————
谢正业!
压线!
成绩多少?
这是他现在最关心的事情。
衝线后,谢正业惯性跑出5米才缓缓停下,他扶著膝盖大口喘气。
过弧顶时的“摇头晃脑”、直道阶段的精准调控、衝线前的核心爆发,所有技术细节在这一刻形成完美闭环。
已经达成了他脑海里想要达成的画面。
他已经做到了自己该做的。
剩下就看成绩如何。
看看自己能不能冲开19秒70这个大关。
扭头一看。
谢正业真是顿时感觉到自己呼吸都不那么费劲。
仿佛周边的空气都为之一清新。
因为在左手边跑到边缘的大型电子计时器上。
写著一个清晰的数字。
19.……6。
都不用看別的,只是看到这个6字。
谢正业就足够感觉自己重新精气神恢復。
仿佛喝了个太阳水。
顿时回神。
19秒65!!!!
追平苏神的亚洲纪录!!!!!!
从此亚洲纪录保持者……
又变成了两个人。
谢正业看到现场的观眾以及解说员都开始欢呼。
他也忍不住张开双手享受所有人对於他的吶喊声。
拿下冠军。
超越自己。
敲定纪录。
这就是一个田径运动员人生中最爽的三件事。
你也可以说他们就是一件事情。
因为这三个最爽的事情合在一起。
就是爽中爽。
现在谢正业。
就是这样的感觉。
终於自己也是亚洲纪录保持者。
也是全国纪录保持者了。
不然自己號称200米亚洲荣誉歷史上第一人,却没有一个亚洲和全国的纪录。
多少有些不匹配。
现在这个问题都没有了。
谢正业拍著自己的胸口。
听著四面八方的欢呼。
他幻想著。
如果是在鸟巢。
如果在鸟巢能够再次拿下奖牌。
那么自己。
肯定能听到,比今天还要大得多的欢呼声。
因为家门口的奖牌。
就是比別家门口的奖牌。
更香一些。
歷来如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