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911章 全国征兵令
时间进入吴王庆忌三十年,即公元前484年,农历二月初。
庆忌以伍子胥、田穰苴、公子章为大将,动辄二十三万步骑,兵分三路,浩浩荡荡的挥师伐赵。
庆忌的这种行为,在赵鞅看来是极度“丧心病狂”的。
因为,现在正值春耕之际,古往今来几乎没有任何人会选择在这种时候开战。
耽搁了农耕,荒废了农田,就意味着今年或来年国人有可能饿肚子,无以为继。
吴国家大业大,屯垦出来的粟米、稻米不可计数,仓禀当中的粮食堆积如山,自然不害怕缺粮,让国人饿着肚子。
赵国不一样。
赵国还是一个半农耕半游牧的国家,畜牧成群,但是粮食产出并不多。
一旦战事陷入拉锯,哪怕最后赵军击退了吴军的进犯,最后国内的民生经济都极有可能陷入崩溃的边缘。
若邯郸城内的赵军迟迟不出战,等待他们的,就将是被活活饿死的结局。
“杀!”
“再者说,赵军坚守于晋阳城,无异于作茧自缚。”
伴随着都尉的一声令下,投石机顿时抛射出了一颗又一颗的巨石。
“长平、邯郸那里的兵马,还等着国都这边源源不断的输送粮草辎重。”
“回禀国君,吴蛮子势大,列国都不敢掠其锋芒……”
“公子章麾下,尽是骑兵,战力不俗,尤其是在旷野之上。”
“若不坚守晋阳城,难道我赵军还能主动吗?”
邮无恤低着头道。
凡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子,都要汇聚到晋阳,厉兵秣马。
于是,尹铎、赵无恤不得不改变策略,转攻为守。
消息传回晋阳城,赵国上下顿时一片哗然。
“啊!”
在赵国的朝堂之上,相邦邮无恤朝着赵鞅躬身行礼,进言道。
在邯郸、长平的战事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公子章则是率领二万吴国铁骑兵,从上郡出发,一路长驱直入,跨越了大河(黄河),出其不意的攻取了赵国的汾阳。
伴随着一声巨大的响声,营门的大门被炸开。
但,坚守不出,赵军也不一定是安全。
很明显,田穰苴是想跟赵军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邯郸城内的赵军,眼看着就成了一支孤军。
……
仅凭投石机,还是无法突破赵军的营垒。
为了应对吴军的大举进攻,赵鞅发动全国征兵令——
只是赵军初来乍到,营垒工事还不甚坚固。
现在的赵国,还有一定的战争潜力,兵力可数倍于吴军。
“齐、宋、卫、燕等国,还没有消息吗?”
“轰!”
还不等赵鞅说话,上大夫史黯便道:“国君,臣以为不妥!”
于是,在伍子胥的命令下,吴军组建敢死队,背着炸药包,悍不畏死的冲到营垒门口。
“轰隆隆!”
邮无恤却是反驳道:“上大夫此言差矣!”
“国都中,可战之兵不过五千人,即便国君再次征召兵员,也不堪一战。臣以为,此时我赵军应坚守晋阳城,伺机拖垮吴军公子章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