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三日后,季札卒,享年九十二岁。
庆忌按照季札生前的遗愿,将他葬在了延陵的舜过山下,并且丧仪一切从简,按照普通士人的规格。
庆忌亲自吊唁季札,还写了一篇祭文,哀悼。
为了彰显季札的功绩,庆忌吩咐左右,在延陵为季札建造一座庙宇,以及一座高达三丈有余的雕像,供人祭拜祈祷。
并且,庆忌还追封季札为“大贤良师”,谥号“惠文”。
为季札主持完丧礼后,庆忌并没有立即返回咸阳,而是继续待在金陵,顺便巡视一下吴郡的各个县邑。
吴郡,是真正意义上的吴国本土。
这是庆忌的龙兴之地,老吴人最多的地方,庆忌怎能舍弃他们?
巡视了一番吴郡各地后,庆忌终于踏上了返回咸阳的路途。
诚然,东都金陵,也留守着不少吴国的朝臣官吏,有一定的行政体系
但,庆忌要真正颁布行政命令的话,最好是待在咸阳。
吴国的确已经打下了这两片地方,但是九国之师进犯,把吴国堵到了函谷关内。
“臣附议!”
“臣在!”
韩魏两国已经被吴国打残,赵国也不敢轻易南下,挑衅吴国的权威。
为了避免更大的麻烦,以及各种资源流失,综合方面种种考虑,庆忌就没有在周王畿故地以及河西之地,设立郡县治理。
现在不一样了。
而且,还不利于治理。
毕竟,群臣都已经习惯了吴国每扩张一片庞大的疆域,就会推行郡县制,这样方便管理。
而今,随着吴国的疆域越发庞大,需要处理的政务不知凡几,所以朝臣官吏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
“经统筹,我吴国迄今为止,垦田五百三十二万一百七十顷八十亩百四十步。”
只是崇政殿上,就有三百余名朝臣,必须要参加大朝会的。
“故周王畿之地,并入三川郡。三川郡之郡治,改为荥阳。”
“各地邑兵十七万余人,戍兵(边军)逾十二万人,禁兵(驻扎于咸阳、金陵、郢都)二十万人。”
咸阳已经取代金陵,成了吴国的权力中枢所在之地了。
恐怕就只是吴国的一半不到。
眼下的吴国,可谓是无比的强盛。
更赋的话,就是每年要轮到国人服役的时候,若不愿意服劳役,可以交钱了事。
“河西之地,以及故周王畿之地,也可设郡治理!”
按照惯例,这一次的大朝会,朝中凡是官秩六百石以上的卿大夫,都必须要到场参与。
计然与孔丘当即答应下来。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庆忌朗声道:“传寡人诏令,自即日起,河西之地,并入长安郡。”
凭借着崤函之固,吴国能把来犯的诸侯联军击退。
作为百官之首的太宰计然,第一个手持牙笏出列。
崇政殿上,庆忌头戴平天冠,穿着一袭玄色赤纹的冕服,腰间别着一柄龙渊剑,在陛台之上正襟危坐,接受着一众公卿大夫的朝拜。
就这,还是吴国保守估计的。
“大王,如此庞大的疆土,如此众多的城邑,若不设立郡,恐怕难以治理。”
从地图上来看,韩、赵、魏三晋已经被吴国分割开来。
一亿斛的粮食!
鉴于吴国为鼓励人口生育,取消了口赋、算赋,所以现在,只有“更赋”一项。
韩魏两国的疆域面积已经是大幅度缩水了。
当庆忌回到西都咸阳的时候,已经是年关之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