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庆忌年长一些的诸公子,基本上已经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
不是出任地方的郡守、郡丞、郡尉、县令等官职,就是在军中身居要职,或者是在朝中处理内政。
这能极大的培养诸公子的才干,使他们文武兼备,为吴国效力,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材,肱股之臣!
不过,这只是现阶段看来。
因为庆忌的偏爱,公子繁、公子章、公子熙这些人,能力出众,手握重兵,权柄极大,已经无异于一方封疆大吏。
他们不止是一个郡守(大都护),还被庆忌赐予了兵权。
庆忌甚至连征兵权、征税权,以及锻造武器盔甲的权力,都一并给了公子繁。
公子繁要造反的话,轻而易举。
在庆忌的有生之年,公子繁不会起兵造反。
但是,一旦庆忌驾崩,太子恒继位的话,公子繁等人未必服气……
不过,他的特权已经不存在了。
“颜回那个匹夫,真是不为人子。居然怂恿父王收回我的特权,让我回国都述职。”
若太子恒不在国都,那就更加顺利,公子繁将直接拥护公子鸿为新王!
若非顾及到庆忌,顾及到咸阳的驻军也很强大,公子繁说不定会联合公子熙、公子章等人,一起出兵清君侧,拥立公子鸿为新王,继承大统。
公子繁颇为不满的道:“吴恒这厮,论功劳,论能力,他哪一点比得上我和大兄?”
现在,吴国承平日久,多年来各地基本上已经没有大的叛乱事件发生,实在是没有必要给予诸公子那么大的权力。
“应该不是。”
只是,他对于吴恒成为储君的事情,一直耿耿于怀。
在公子繁的心目中,公子鸿德才兼备,有开阔之心胸,公子鸿才是最合适成为吴国储君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庆忌之所以赐予诸公子特权,让他们成为一个郡的军政一把手,只是想尽快的融合当地的新吴人,随时镇压可能发生的叛乱,减免不必要的麻烦。
范蠡与曾点立即答应下来。
时间进入吴王庆忌二十七年,即公元前487年,农历六月末。
一个国君,巡视自己的疆土,那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西域都护府大都护,其职责还是统辖西域诸国,管理屯田,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需发兵征讨。”
对于这种事情,公子繁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闻言,公子繁皱着眉头道:“我父王可是身体有恙?”
毕竟,当庆忌的臣子,太卷了!
就目前而言,选拔官吏制度方面,最适用于吴国的,莫过于察举制。
在敞亮的偏堂中,公子繁与自己的副手,校尉伍明对席而坐。
公子繁哼了一声道:“我这一去,怕是不能再担任大都护了。”
“范蠡、曾点。”
公子繁的手中,还握着庆忌不久前给自己颁下的诏令。
不然,一旦庆忌突然薨逝,太子恒想赶来咸阳奔丧继位的话,会有很多麻烦。
因为庆忌诸子,尽皆在西边出任封疆大吏,他们跟太子恒并不对付。
“公子,我听说大王还将太子调到咸阳,入主东宫,这恐怕是为太子造势,以便于太子日后更好的继承大统。”
现在,是第五次出巡了,而且规模、范围应该是最大的一次。
“哼。父王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给太子恒造势。”
颜回直言不讳的进言道:“大王最好是换一个大都护,调走或裁撤西域驻军。按照我吴国的惯例,地方的郡守,基本上隔五年换一次,偏远地方可能较为特殊。”
庆忌还是要想着给自己的嫡长子,吴国的储君铺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