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时间进入吴王庆忌二十七年,即公元前487年,农历三月。
原本还在攻打新郑城的魏职,接到自己君父魏侈的严令后,无奈之下,只能率领魏军回援安邑城。
伍子胥于是在条山设伏,大败魏军,斩首四万余,俘虏超过三万人,包括魏职在内,二十多名魏军将领,尽皆被吴军生擒活捉。
得知条山之战的战况,远在新郑的赵韩联军,都有些慌乱。
但,主帅赵鞅还是镇定自若,以更加凶悍的攻势,猛烈进攻新郑城,期望能在吴军赶到之前,攻破郑国的这座都城。
……
吴国西都,咸阳。
在滋德殿内,庆忌坐在陛台之上,下边则是范蠡、孙武、伯噽、孔丘、计然、阳虎、公子鸿、田穰苴、文种、曾点这十个肱股之臣。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储君的太子恒,自始至终都在金陵坐镇,并不会来咸阳。
“二三子,伍子胥在条山取得大胜。尔等以为,下一步,我吴军是驰援新郑好?还是攻破安邑城好?”
“然,魏国还算不得弹丸小国,在战前我吴国并未做好灭魏之准备,仓促发兵捣破安邑城,魏国不一定覆灭。”
“迄今为止,新郑城被三晋联军围攻,已有近两个月。”
“若吴国如此作为,恐怕齐、燕、宋、卫等国一定不会善罢甘休。”
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话说回来,在很多年前,吴国成为霸主的时候,就已经是在挟持周天子了。
韩赵魏三晋,同气连枝可不是开玩笑的。
吴国最好是一口气荡灭三晋,不给他们反应过来的机会。
田穰苴摇摇头道:“若我吴军能攻破安邑城,再发兵扫荡魏国的城邑,掠其府库钱粮,迁其军民,日后又何惧魏人或三晋的反扑?”
“范蠡,你有何看法?”
“新郑城的形势,岌岌可危,随时都有被韩赵两国联军攻破的危险。”
曾点进言道:“大王,我吴国此番出兵,是为救郑,自然是直接驰援新郑更为合适。”
“不可!”
“善。”
听到这话,庆忌摇摇头道:“在时间上,可能来不及。”
庆忌还没有说话,曾点就哼了一声,笑道:“左司马所言,大缪!”
孔丘当即吹胡子瞪眼的反驳道:“周天子,毕竟是天下共主,怎可为吴国这般欺凌?”
曾点的此言一出,田穰苴跟着反驳道:“治粟内史此言差矣。”
“另外,大王应再派一支兵马,驰援新郑。”
就算吴国要灭周,那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我吴国虽是大国,国力雄厚,傲然于天下。”
“经此一役,郑国势必国力倾颓,再无崛起之可能。”
就算吴国的国力再强,兵力再盛,也架不住这种源源不断的消耗……
“请大王三思!”
“区别在于,都城沦陷,不一定亡国。”
庆忌微微颔首,表示赞同。
只是怎么守得住原本属于魏国的城邑土地,那才是最难的事情。
范蠡语重心长的道:“大王,臣以为我大吴真正入主中原的时机,已经成熟。”
“哦?说具体一些。”
郑国被灭掉,对于吴国而言,的确是没什么好处。
“天下人心,尚且在于周室。大吴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只怕非但不能号令天下,极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引起人尽义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