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存在了二百多年的义渠戎国,就已经在吴军的铁蹄践踏之下,宣告灭亡。
这是让庆忌有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不过,也在情理之中。
毕竟义渠还没有跟历史上一般强大,并没有达到巅峰期。
义渠人最强的时候,大概是公元前430年以后。
现在的义渠,在西戎诸国中失了人心,而吴国又是众望所归,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怎么可能灭不掉区区的一个义渠?
铁山一战,孙武率兵歼敌五万余(包括老弱妇孺),俘虏超过十九万人,还斩杀了义渠谟,擒获牛羊马等牲畜数十万头,可谓是大获全胜了。
当然,孙武能取得这般丰硕的战果,还有之后的庆忌率一万骑兵,以及其余西戎国家骑兵助战的缘故。
要不然,想俘虏那么多的义渠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此时,在义渠王城简陋且粗犷的宫殿中,庆忌正跟御史大夫范蠡、御史中丞伯噽坐在一起,商议大事。
顺便烤一下火取暖。
“他为大王,为吴国立下了泼天之功,大王怎能惩罚武安君?”
难道,让庆忌按照规矩,杀了孙武,或者是剥夺孙武的功名,将他革职查办吗?
不管是哪一种,都让庆忌有些无所适从的感觉。
伯噽不屑一顾的冷笑道:“少伯此言差矣。功是功,过是过,二者岂可一概而论?”
“若谁都像武安君,为求功名利禄,违抗王命,大逆不道,岂非乱了规矩?岂非乱了法度?”
“然,通过这一年来所发生的事情,让寡人晓得。”
庆忌摆了摆手道:“而今,义渠国已灭。寡人之意,是将剩下的西戎国家,全部吞并,不知道尔等有何良策?”
“……”
但是在这个事情上,范蠡并没有持反对意见。
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没必要!
“如这一次的铁山之战,若非武安君率领一万铁骑,冒着严寒风雪,孤军深入,一战而大败义渠主力,恐怕让义渠谟带着义渠主力逃奔,到时候又会卷土重来。”
“呵呵!”
而现在,吴国的都城就在咸阳,在庆忌的眼皮子底下,西戎能如何蹦跶?
能蹦跶多久?
干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能使吴国以最快的速度,兼并西戎八国,而且是以最小的代价!
“这……”
“武安君能抓住有利战机,率军直扑铁山大营,最终消灭了义渠人的主力。”
如之奈何?
“大王何不设宴款待列国戎君贵族,待其酒酣之际,一举袭杀?”
“大王,而今义渠国已灭。然,铁山之战,武安君不顾王命,率兵长驱直入数百里,虽取得骄人的战绩,但是这违抗王命之罪责,却是难逃。”
伯噽阴恻恻的笑了笑,说道:“现在大荔、乌氏、朐衍等国的戎君及其军队,尽在义渠王城。”
这并不是说,伯噽出的是馊主意。
伯噽郑重其事的向庆忌进言道:“大王,臣以为,武安君有功,却也有过。”
“大王,欲兼并西戎八国,又有何难?”
还不等庆忌说话,坐在一边的范蠡就皱着眉头,反驳道:“这一次能灭义渠国,消灭义渠人的主力,武安君是首功。”
孙武的做法,的确让庆忌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今灭义渠国,非寡人所愿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