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在座的计然、伯噽、孙武、文种、范蠡、曾点、孔丘、伍子胥、太子恒,都是庆忌的亲近之人,吴国的肱股之臣,知道庆忌早就有了迁都的想法。
只是没想到,庆忌会决定选择雍城作为新的都城。
难道说,庆忌仅仅是因为,想让吴国尽快的消化秦人吗?
在吴王庆忌六年,即公元前508年十月的时候,吴国正式迁都于金陵。
算一算,迄今为止,已有十八年之久。
但是频繁的迁都,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终究不是一件好事。
不过,凡事都应该因势利导,因地制宜。
庆忌缓声道:“昔日,第一次新法完成之后,寡人迁都于金陵,奠定了吴国称霸的根基。”
“这十多年来,在我吴国臣民不遗余力的开发下,金陵一跃成为可以跟临淄、郢、商丘、陶邑相提并论的大都邑,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商业繁荣。”
“然,金陵受限于地理,偏居于东南一隅之地。”
周文王建立丰邑,其子武王继位后,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到后来镐为犬戎族攻入,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丰镐遭战火焚毁……
因传说“凤凰鸣于岐,翔于雍”而得名,以“三绝”西凤酒、姑娘手(指的是姑娘心灵手巧,手工艺品很出色)、东湖柳而闻名于世……
闻言,在座的大臣都不由得面面相觑。
咸阳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可以养育大量的人口。
“宛、申之地,或是郢,乃至于尹洛流域的洛邑,都比雍城不知强上多少。”
但,金陵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好去处,却并非逐鹿天下,或定鼎中原的好地方!
“在大禹时代,计雍州之境,被荒服之外,东不越河,而西逾黑水。”
顿了一下,庆忌又道:“金陵作为吴都的使命,已经完成。迁都,势在必行。”
连新都的名字都想好了,看起来庆忌是蓄谋已久!
按照庆忌的说法,以及规划,咸阳的确是一个好地方。
丰镐是华夏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布局整齐的城市,位于沣河的两岸,丰京在西,镐京在东。
丰、镐二京相距甚近,实际上一桥相通,是一个城邑的两个不同功能的分区,完全可以用丰镐相称。
“虽坐控大江,有天堑为屏障,且交通便利,水运发达,却仍旧无法作为承载一个大一统国家的都城……”
当年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居于岐,西边就紧挨着雍城。
谁都不敢否认,丰镐之地,的确是具有王气的。
“至于雍城,虽北枕千山,南带渭水,东望岐丰,西扼秦陇,却还算不得王气之地。作为霸主大国的都城,尚且勉强,更何况是承载大一统国家的首都?”
丰镐之地田畴纵横,河网交织,不仅宜耕宜农,更是宜室宜家筑都城。
见到庆忌在地图上画出的一个圈后,众臣都不禁瞠目结舌,倒吸了一口凉气,倍感震惊。
群臣都纷纷赞同。
吴国迁都于咸阳,好处是极多的。
听到范蠡的一席话后,庆忌微微一笑,从桌案上拿出一张羊皮地图,让太子恒接过之后,传递下去,使在座的群臣都能看一遍。
进一步让吴国顺利吞并乌氏、义渠、绵诸等西戎八国、草原诸部,得到大量的战马。
吴国的两大粮仓,巴蜀以及南郡、南阳郡(故楚之地),可以通过直道、栈道、水运的方式,源源不断的为关中输送给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