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620章 合适的选才制度
“我吴国有稷下学宫,常年聚士子三千,传道受业解惑。”
庆忌缓声道:“官吏选拔,多由稷下学宫出,或是朝中公卿百官举荐,让寡人得以任贤用能。”
“然则,各郡县仍有游学士子,不为人知。有出仕之心,而无入仕之途,何以也?”
“寡人早年颁布求贤令,不问出身,唯才是举。”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选才不择生。此乃我吴国的用人之国策,可为祖制,世代不变……”
顿了一下,庆忌又环视一周,看着陛台下的公卿大夫们,朗声道:“而今社稷正是用人之际,吴国之官吏,位居天下列国之首,却仍旧略显匮乏!”
“寡人之意,是在我吴国建立一套完善的任贤用能制度,是为——察举制!”
事到如今,庆忌终于是打算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选拔制度。
为何?
因为吴国现在的疆域辽阔,郡县众多,官吏的总数位居天下之首。
“另外,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朝中公卿、大夫,地方郡守、县令,皆有为国举贤之义务。”
科举制则是过于“先进”,不符合吴国当前的国情。
稷下学宫!
一些士子,的确是淡泊名利,暂时没有出仕之心,庆忌也不便于强求。
只不过,这是底层的乡官,暂且不提。
而庆忌所推出的察举制,则是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的一种盛况。
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
老子、孔丘、晏婴、季札、孙凭、孙武、计然等等,吴国鼎鼎有名的大贤,比比皆是,在各个领域都有着突出成就,被天下人所敬仰。
廉吏一般根据本秩(职位)直接迁补,而孝廉一般要入三署为“郎中”。
一种是世卿世禄制,一种是察举制,一种是科举制。
古代做官,相貌也是一个重要的评定标准。
而举为“孝廉”者,一般皆入朝为郎官,这是主要区别。
主要是看品行,仪表和年龄其次。
察举制推崇孔子之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察举科目多,涵盖了吴国所需的各种人才,选拔的范围也较广,为有才干的士人提供了较多晋身仕途的机会。
在吴国的察举制当中,首当其冲的是“察廉”。
历史上,选贤用能的制度,不外乎三种。
何以供不应求?
最重要的是选拔与考试相结合,为被举者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使真正优秀的人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廉吏之举主范围广泛,包括郡守、公卿大夫,而孝廉之举主仅限于郡守……
“地方三老,要求选拔年龄在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众为善者,协助地方长官推行政令。”
廉吏限于斗食至六百石之吏员,而孝廉则开放予所有吏民。
但所有的科目,都以“德行”为先,在学问上则是包罗万象,道家、法家、儒家、兵家、农家等等,诸子百家皆可一用。
部分士子怀才不遇,没有被朝中的公卿大夫所赏识,然后向庆忌举荐。
这就导致吴国有一些人才被埋没,或者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转投他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