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范蠡好大的胆子!
竟敢教唆庆忌迁都于宛城?
宛城是什么地方?
那是范蠡的故乡。
若吴国迁都于宛城,范蠡岂不是能具有荣焉?
只是,孙武等人不得不承认。
在这个时候,吴国选择迁都,也不是不行。
“鸿儿、繁儿,你们有何看法?”
庆忌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将目光放在自己的其余两个儿子身上。
吴鸿首先沉吟片刻后,说道:“父王,儿臣以为,不宜迁都。”
“我吴国定都金陵,不过十余年,各项工程适才完备。”
“且金陵有王气,龙盘虎踞,形胜之地也。”
“诚如熙弟适才所言,王都为国本,不可妄动。”
“我吴国的根基,是在吴郡,若迁都于故楚之地,固然可以征服故楚之民,协调各方,伺机北上争霸。”
庆忌朗声道:“二三子,而今楚国、郧国,已为我大吴所兼并,寡人之意,在所得之地,设置郡县,以直接治理。”
“……”
在这种情况下,商朝该怎么发展内政和经济?
实际上,如果不是纣王的话,商朝的国祚还能在延续几百年。
吴繁何以有这般主张?
因为公子繁的生母是为孟嬴。
因为吴国最大的学府,天下最大的学府稷下学宫,就位于金陵的一侧。
经过了吴国上上下下十多年的不懈努力,金陵成为了吴国首屈一指的军事中心、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甚至是文化中心。
庆忌自然要划分出来,保持各个郡的发展均衡。
“郧地,置汉中郡,故楚之地,一半置武陵郡,一半划归为南郡、南阳郡。”
事关重大,庆忌也不可能一时间做出抉择。
“若定都于郢,吴国进可图谋中原,退可镇压四方叛乱。”
“父王,儿臣以为,迁都无可厚非。”
当然,以庆忌现如今的威望,生杀予夺,一言以蔽之,根本不成问题。
要不然,且不说各地是否会不满,继而引发叛乱,庆忌自己的乾纲独断,都不能服众……
“大王或可在宛城或郢都,设置一位镇西将军,加大都督衔,派驻重兵,以此来节制故楚之地的遗民。”
只要选定,就不会再轻易的迁都。
古代的君王之所以会迁都,很多原因是因为要加强军事的防御力量,还有的是因为选国都的时候太匆忙。
轮到阳虎,阳虎只是讪讪的笑道:“大王,臣也附议!”
除非是被迫,因为迁都的话是要冒很大的风险还有压力的。
实际上,也正是如此。
原来楚国的腹地,就在南郡、南阳郡一带,是为南阳盆地,以及江汉平原,沃野千里,属于膏腴之地。
孙武缓声道:“大王,臣以为迁都与否,其实时机尚未成熟。”
成本还不低!
对于任何一个王朝来说,迁都都是一件干系重大的事情。
吴鸿的这种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