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538章 瓷器与茶叶
翌日,闲来无事的庆忌,就在左丞相文种,以及大工令干将的陪同下,巡视金陵山一侧的制陶作坊。
在吴国,制陶作坊比比皆是。
主要是为人们的生活起居,生产锅碗瓢盆那种民用的。
像是精美的瓷器这种,基本上都是由吴国的国家把控,民间不得私自烧制。
即便是有能力烧制,那都是违法犯罪行为,一经查出,严惩不贷。
不过工匠们也没必要为此铤而走险。
因为在吴国,工匠的待遇是极高的。
正如庆忌早年在《求贤令》中所言,凡有一技之长者,吴能用之,可赐爵封官。
此时的庆忌,就带着文种、干将,还有一队宿卫,在工匠的们的簇拥下,进入热烘烘的工坊当中巡视。
而早在商周时期,青釉器的出现,就已经是陶瓷的一个雏形。
在吴国并没有这样的说法。
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到1200c。
庆忌微微颔首,表示赞同。
陶与瓷的区别在于原料土的不同和温度的不同。
庆忌知道一些烧制陶瓷的原理,但是真正操作起来。
但是,这并不是说士人就高人一等,工匠和商贾就低人一等。
庆忌没必要去亲力亲为,搞这种专业以外的事情。
“文种,你知识渊博,应该知道我华夏的陶器历史,能追溯多少年吧?”
庆忌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少,喝茶、钓鱼、打猎、下棋等等,颇为广泛。
尤其是吴国的青瓷。
各种各样的茶树,青翠欲滴,都在这里被广泛种植着。
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华夏就已经出现了彩陶。
在庆忌的督促下,吴国的工业已经得到全方面的发展,无论是军用的,还是民用的,其技艺基本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俗话说得好,术业有专攻。
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
“诺!”
“还是要尽可能的提高制陶瓷的技艺。”
“凡是能烧制出更高规格,质地更为上乘的陶瓷,寡人都可给予重赏,封官赐爵。”
文种的学识,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但,华夏的陶瓷历史,着实是源远流长的。
早在西方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华夏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
在上行下效的情况下,不但是吴国卷起了一股饮茶的风尚,即便是在中原地区,都已经开始风靡了。
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
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陶器的烧制温度在800至1000度,瓷器则是用高岭土在1300到1400度的温度下烧制而成。
闻言,文种想了一下,然后回答道:“上古之世,我华夏的先祖就已经能烧制陶器。”
庆忌只是一个半吊子,可能还不如这些整日在工坊当中的制陶瓷工匠那么技艺高超。
吴国的工业之所以如此发达,完全得益于庆忌的这种鼓励创造,鼓励工业发展的所作所为。
庆忌将手中的大件陶瓷放下后,又缓声道:“火候,还有原料土,都可以选用不同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