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240章 明达(中)
杨素带来的既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延期自然是有好处,但刑部的在太子的心中定会留下污点。
张少聪正写案卷,里面证人的证词与案件实情有些地方是冲突的。
譬如叶滨和那个女人,何继开似乎也有受到某人的蛊惑。这其中的关窍,就连莫超也不知道。或许里面另有隐情,也未可知。
“叶滨,何继开,李和娘。这还真奇怪。”张少聪惦记着先前莫超的话,这里面透着邪。
之前作废的案卷,被于晔驳回。张少聪仍抱着侥幸,希望能从里面得到点东西。刑部的文书都有成套的规矩,令史与掌固虽会润色章词,但不会大肆篡改案情。抄录案卷后会有主事和主簿督察,也就是常说的画押。唯有押名,该案卷才为官方认可。
张少聪找了张草纸,在上面写上涉案人名:
户部:王翰、郭明达、卢遐;
大理寺:何继开、叶滨、狱丞、主簿;
地方:临汾李家;
女:李和娘、妇人。
张少聪在纸上勾勾画画,“这些人一定参与了,可光凭现在的线索,有些事情还没弄清楚。”
他还在纸上写了:燕王与泽王,还有崔亮。
还有郭明达与郭显,郭明达之死是否与他有关,暂时不知道。可看郭显的态度,他似乎会力保郭明达,而不是将其杀害。
但最该重视的就是其中与当年并州刺史崔亮谋反案的联系。燕王与郭显等人以檄文加害崔亮。崔亮的宅子就是通济坊那座空宅,也正好是案发地。
事后搜查宅子,里面有清扫过的痕迹,显然被翻动过,但为什么只搜了正堂,而没有搜崔亮的藏书房。那里面应该有不少珍贵的文书,甚至还有崔亮的札记。
张少聪很是迷茫,他到现在还无法解释得清。
“现在还无法确定,那檄文的来历,还有那伙人非要在崔亮的宅子里吊死郭明达,真搞不明白为什么偏偏选在那个地方。”
莫超的解释是那群人跟当年陷害崔亮与泽王的人有联系。可现在他头痛的就是这个,是谁出于什么目的,又为了什么而杀郭明达。
张少聪喃喃自语道:“是为了早些结案吗?”
恐怕不是,明知道杀郭明达对任何人都没好处,尤其是他们这些侦办案件的官员。郭明达本人微不足道,可他的死带来数不尽的麻烦。
张少聪翻箱倒柜地找文书,“为什么会没有郭明达的证词,真是奇了怪了。”
于晔说:“因为怀疑一开始郭明达就被顶替了,所以先前那些一律束之高阁。”
最初的调查来自大理寺,刑部仅负责审核,如果连长相都不确定是郭明达本人,那大理寺办得真叫一糊涂案。
张少聪差点被冷面郎中吓倒在地,“于郎中,您、您怎么来了?”尽管他们共事多年,可不巧,于晔永远比他官大。被于晔压了七八年的张少聪,心里憋屈,还没法选择,只能屈尊于这位黑脸汉子。
于晔眉竖,“在复核案卷啊?”
“是,郎中您在?”
等等!他是什么时候进来的?张少聪刚刚看得过于专注,以至于连于晔沉重的脚步声都没能注意到。
张少聪呆呆地望着自己的上司,他的目光是坚毅又冷漠,总会让他怕三分。
他毫不犹豫地伸手抢走了案卷,他拿的恰好是发现李顺德是替身之前的记录。“这是无用的假证,不必再看。”他话里有话。
张少聪则辩解,“此言不妥,我们虽确定李顺德是郭明达替身,但没肯定他是何日与郭明达交换。我们刑部主要就是查案,就算您是刑部郎中,也无权否定证据。”
于晔说:“案件已经证据确凿,刑部会保留它,但不会采纳。”
出乎意料!张少聪从未想到他会在没有证据与证词的情况下说出案件告终的话。这件案子终究会成为已经结案且日后束之高阁的未破之案,但掏心窝子地说句,他从来不愿来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因为,那既是他们的无能,又表示会有冤情与隐情。
“可是……”张少聪极力争辩。
程光允却在后面说:“张主事,程某有话问你。”
于晔打官腔,“卑职请程阁老挪步到东房,张主事,请吧。”
他的目光好像在威胁他,不,或者说是在告诫他不要说出任何不当的事情。
程光允并未参与到查案的过程中,从头到尾也就到大理寺走了个过场,甚至连腐败的李顺德的尸身,也没多看两眼。张少聪搞不清楚他为了什么而督办,与其说推鞫,倒不如说是挂名,让外人开起来好看,实际上却是个彻头彻尾的笑话。
“张主事,张主事。”
张少聪刚刚走神了,目光向前看去,正好被程光允捕捉到。
张少聪结结巴巴地说:“卑职在。”
于晔冷冷地道:“主事,留神。”
他心头颤栗,快被于晔吓出毛病了。“卑职走神了,请阁老不要责怪。”
程光允抚摸胡须,“无妨,但得说明了,张主事,我的话你要一五一十地回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