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413章 学术界的泥石流
……
不得不说,顾枫已经让樽博士在研究院出了名,现在研究院没有人不认识他。
聊天的话题也围绕着他,尤其是在茶余饭后,樽博士的事迹已经变成了众人的谈资。
“真是无知者无畏,一个月5篇以上的论文,还发表在ccm上,那不是笑话吗?”
“一年能写出一篇就算高产了,更别说一个月五篇,他当ccm是什么?”
“人家或许根本就不知道ccm,哈哈,真是个滑稽的家伙。”
“别说了,人家可是关系户,到时候真进来了。”
“这人是柯博士介绍的,也许真的有真才实学呢?”
“什么真才实学?萨博士作为他的岳父都看不起他,萨博士难道不比柯博士了解他,我都听说了,这个家伙以前做过几年医生,给柯博士做了心脏搭桥手术,救了柯博士一命,柯博士才破格让他进来的,实际上在物理学上根本没有多少见解。”
汤姆森则停下了手中的工作,狐疑地在同事们背后逡巡。
“就是那个一天之内投了10篇稿子给我们平台的樽博士。”
“竟然是这样!”
而此时,约翰森已经开始了每日必须的审稿工作。
“他医生这么了得,去当医生好了,为什么偏偏来凑我们物理学的热闹。”
“没错,这对带动航空有很大的帮助。”
“这…难道真的如柯博士所说,这是樽博士多年积攒下来的论文,只是之前一直没有发表?”
一阵欢乐的嘲笑声弥漫在研究院的食堂内,因为“樽博士”的原因,研究员们的话也变得多了起来。
顾枫想要在短时间内在ccm上发表5篇以上的论文,即便是在柯博士看来,也是小概率事件。
“没错,汤姆森,我也要谢谢你。”
“快查一查他的资料,看看他今年多大了。”
“真想见见这位天才。”
“真是卑鄙,你都不等等我。”
“你不要忽悠我们。”
如果特别优秀的文章还会送到主编处进行三审,ccm更注重理论,研究院更注重实践。
怀着担忧的情绪,他结束了这一顿午餐,匆匆来到了柯博士的实验室。
汤姆森摸了摸自己的下巴,自言自语着。
“我感觉这一期的ccm,可以做成樽博士的专栏了,一次性发5篇,那绝对是奇迹。”
“名字叫樽,是一位科贝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三年的博士资历。”
助理一脸严肃地分析着樽博士会给柯博士带来的各种问题,并讲述了今天在食堂听到的议论,苦口薄心地劝说柯博士,不要再维护樽博士,按照老的流程走,不能给樽博士开后门。
“您不能因为他救过您,就影响了您的专业判断。”
“…也许他就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物理学家,就像是托洛莫一样,智商超过了149。”
二审则会送到编辑部的主任和副主编处,作为ccm这个全球最著名的物理学期刊,主任和副主任都聘请的是退休的老物理学家,他们拥有很深的知识储备与资历,因此对论文的要求也更加苛刻,一般送到这里的论文,能最终通过的概率只有5%。
“我已经查阅了资料,这位柯博士才35岁,很年轻。”
约翰森揉了揉眉心,戴上自己的防辐射眼镜,打开电脑文档,找到分配给自己的两份顾枫写的论文,开始仔仔细细地阅读起来。
而樽博士偏偏是一样都不占,再加上萨博士的诋毁,众人都觉得他是一个想靠关系走后门进来的草包,这印象分就很差了,连带着柯博士也受到了同僚的质疑。
所谓技术编辑,就是必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编辑,一般都会外聘一些相关学科的学者、教授、博士或者科学家。
“我有个大胆的想法,你们想听一听吗?”
“你可不能说他是灌水王,就这一篇论文来看,他的水平很高,语言精练,论点清晰,完全没有灌水的嫌疑,所以我建议你们都好好审一审手里的稿子,不要急着丢到垃圾桶。”
“什么想法,快说。”
办公室内的技术编辑们面面相觑,
同事们议论着,汤姆森挥了挥手,说道,
“你们别高兴太早,副院长和主任可是很苛刻的,没准这文章会被筛下来。”
技术编辑部的几位学者纷纷都站起身,好奇地走向汤姆森的工位,凑到电脑旁,想一看究竟。
“这是我们物理学的突破啊。”
约翰森擦了擦眼睛,从头到尾,再次拜读了顾枫的论文,这一次他更加兴奋了。
汤姆森拒绝了同事们的好意,这让他们还觉得有些遗憾。
“我来帮伱一起校对吧。”
“所长,您已经很厚待他了,希望他这次如果没有完成约定,您不要再袒护他,否则您的名誉会更加受损,到时候萨博士借题发挥,很可能夺走您的所长职位。”
汤姆森也不吝啬,让办公室的同僚们都看了顾枫写的这篇论文。
“我不能阻止流言蜚语,但我相信自己的眼光。”
办公室里所有技术审稿员都充满了热情,一边讨论着顾枫的才华,一边校对稿子。
“等等,等等,别谢我,难道都是樽博士写的?”
一位同事顿时不淡定了,他也收到了2篇顾枫的论文,只不过因为大家都收到了这位仁兄投的稿子,这让他认定顾枫绝对是学术界的泥石流,所以直接把顾枫的论文丢进了垃圾桶,看都没有看。
汤姆森拍着桌子说道,他周围的同僚都投来了讶异的目光。
“好,我知道了。”
“没错,我找到宝了,这篇论文绝对会轰动整个物理界!”
汤姆森狐疑的问道,其实他之前喊同事们认真看顾枫的稿子,并没有怀着他们也能审出优秀稿件的心情,因为顾枫一下子投了10篇稿子,能出一篇优秀论文,已经算是有真才实学了。
一位技术编辑感叹道,但是这次他说泥石流却不是贬义的,而是真的佩服。
办公室内的五人忙碌着,另一边,顾枫则打起了喷嚏。
“汤姆森,我要谢谢你,不是你,我就错过了一篇好论文了。”
“同伴们,我感觉自己在见证奇迹。”
“樽博士?怎么好像在哪里看到过?”
“这…这论文,真的是一个资历只有3年的博士写的?”
“主要副院长不眼瞎,都会留下这论文的。”
“卧槽,那个超级灌水王?”
但令他意外的是,同僚们现在都如获至宝,都说自己审到的稿子可以评选上优秀论文,这怎么可能呢?
“对啊,就是樽博士写的。”
“选题不错。”
办公室内顿时鸦雀无声,仿佛进入了静默模式。
“你们看,就是这篇论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