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番外 慈幼院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萧惜惜又找到顾氏,随便一撒娇,顾氏就慷慨解囊。
最后,夫妻两人又各自放了些钱进去,足够第一批慈幼院开起来。
第一批慈幼院的选址都在各地的府城,相对繁华的地方。
慈幼院开办后,又让人各处宣传,孩子生下来如果不想养不要着急溺死,可以送到官府成立的慈幼院里去。
果然,在有慈幼院的地方,溺死婴儿的概率大大降低。
萧惜惜又出了钱在各地的慈幼院聘请教书先生,等孩子们大一些就教他们识字,将来孩子们长大后也能做工回报慈幼院。
这样也可以让善事良性循环的做下去。
第一批见到了成效,萧惜惜很快又筹钱开设第二批、第三批。
秉承着不能可着同一批人嚯嚯的原则,她这一次采用的是公开募捐的方式,表示如果有哪些世家大族或者店铺,想要好的名声,可以通过赞助他们开设慈幼院来宣传自家。
赞助金额不设限,只要有心,即便是捐十文钱,也会将名字刻在慈幼院门前的石碑上。
当然,捐献的越多这石碑上的字也就越大。
于是,慈幼院得到了不少世家大族和商贾之家的赞助,顺利开设了第二批和第三批,甚至这两批的规模比第一批更大,收养的孩子也更多。
随后,随着慈幼院的影响力增大,各地的富商参与进来,创办更多的慈幼院。
慈幼院的功能也慢慢扩充,因为有教书先生在,有些人会把孩子送进去认识几个字,不图科考,只为了生活能更方便。
慈幼院的学堂象征性的收几个铜板,价格实惠,但对于慈幼院来说已经是很大的支撑。
十年后,大楚几乎每隔二十里就会有一家慈幼院,分布范围之广,先前历朝历代从未有过。
而随着第一批慈幼院出来的孩子们渐渐长大,除了参加科考做官的外,各地的酒楼商铺,选人的时候都会优先选择慈幼院的孩子们。
他们读过书,识字又明理,选他们更省事。
也有些孩子留在慈幼院,或者去新开的慈幼院做工,他们赚到的工钱每年以一定的比例回报慈幼院,以此保证慈幼院可以良性的发展下去。
为了避免他们的父母在孩子们长大后用孝道的名义压制他们养老,大楚出台政策,凡是入慈幼院钱,都要签署一份契约,将孩子送到慈幼院后,将来不再需要给他们养老。
那些生出歪心思的父母,想法还没能成型,就这样破灭了。
对于大多数抛弃孩子的父母来说,他们只是将本打算溺死的孩子送到慈幼院寻个活路而已,当然不会再要求孩子养老。
所以这样的政策并没有影响慈幼院的稳定运行。
几个邻国听说大楚开办慈幼院,甚至还为朝中输送了好几位肱股之臣,立刻照搬着学了过去。
萧惜惜也不介意,这也算是善事,她当然希望更多这样的机构能办起来。
不管是大楚,还是周围的其他国家,都是人族。
她神族的记忆觉醒后,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让她变得更加无私,也愿意奉献。
毕竟身为神族的时候,她可是为了人族的生存才会选择结束生命,落入轮回中。
萧惜惜与冷墨染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各地走访,宣传慈幼院的存在,直到大楚境内几乎再无溺婴现象,两人才功成身退。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