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也许我就能把它撕开呢?再者说,他也没有要求我必须要买,我看了也许不会买。
但是虽然旅客一开始是这样想的,而袜子一旦拿到旅客的手中,并且周围的人都在看着,都在撕扯、都在评说,这就会形成一种“马太效应”,此时,如果有一个旅客开始购买,那么其他人就会受到影响了。
别说这种袜子,就是最次的袜子,一般也不会被撕开。很多旅客在试过以后,真正体验到了这种袜子的结实耐用。
在这个过程中,商品销售员的语言轰炸仍然在继续:“现在是产品推广期,10块钱一套共三双,北京燕沙、王府井都有卖,但贵的多,一套是60元(打出品牌效应,纯属虚构),,给家人带回去,是带回你的心意,给父母带回去,带回去是你的孝心,给自己买是对自己的奖励!”此时他们不断重复,俗话说“谎言重复三遍就会有人相信”,而这时的商品推销员重复了根本不止三遍。
到这时还有旅客在犹豫,并没有真正想买,但是这时列车销售员就会使出“杀手锏”。采用一种“饥饿营销”的方式粉墨登场了。
由于车厢里的旅客坐在座席上,如果不站起来的话,根本看不到其他座席处旅客真实的反应,此时全凭商品推销员一张嘴在那里忽悠:“好,这边的旅客又买了两套,20元,找您30块!
好这边的旅客要5套,好。我包里还有。都给你拿过来!
这边的旅客又要10套!
呀!袜子不多了,请其他座席处不要袜子的旅客将袜子装回包内,我要给这边的旅客了!”
在他嘴里,不断购买的声音此起彼伏,竟然制造了一个热销的场面,其实热销不热销,只有他一个人知道。
但是旅客受别的旅客“狂热购买”的影响,会产生冲动购买的心理,进而真正形成一个热销的局面。
还有的旅客生怕自己手中的袜子被收回去,而赶紧掏钱购买。
其实这时要有细心的旅客站起来观看的话,就会发现,推销员在车厢里一边喊“这位大哥买了5双!”
就会从自己的兜里掏出几张钞票,举得高高的,在车厢里进行展示,然后又装回去,然后再掏出进行展示,整个过程会非常的流畅。
到这个时候第一轮的销售就已经结束了,当前这些已经购买的旅客大部分都是冲动型的,而剩下的一部分较为稳重的旅客,推销员也没有准备放弃。
因为这部分旅客还在仔细地查看产品,与购买到的旅客交流,这是一些理性的消费者。他们不会盲从,而是本着怀疑的态度,认真审视产品的优劣,冷眼旁观商品推销员在车厢里的上窜下跳、声嘶力竭。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