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在1995年以前,乘坐软卧是有规定的,软卧可不是谁想坐都能坐的,那时,想要乘坐软卧车,那是要出示介绍信的,不是有钱就行,要够一定级别的人才能乘坐。
比如规定中,“中央和省级机关副部长、副省长,以及相当职级的人员出差,可以乘坐火车软席。
中央和省级机关正、副司(局)长、正、副厅(局)长,地(市)级正、副专员(市长),以及相当职级的人员;中央和省级机关的部正、副总工程师,总局工程师,文艺工作人员艺术一级,图书馆、博物馆(院)研究馆员,出版社编审以及相当职务的人员出差,可以乘坐火车软席。”
不过这些规定已经成为历史,现在任何人都有权利买软卧票。
软卧车厢里,因为只有四名旅客,四人虽然素不相识,但是毕竟因乘车而被局限在一个很封闭的空间里,这个空间就使得陌生人之间多少有了一种互相都需要顾及的面子,毕竟软卧价格放在那里,一般中低收入家庭是不会购买的。
软卧车厢里大多数时间就都是安静的,是只能听到列车运转的声响,再无其他杂音。列车上推着小车吆喝着卖货的人,是不能主动拉开包厢门向里面的乘客兜售的,充其量只能在走廊里小声喊一喊。除非是包厢的门没有关,售货人员才会向里面张望着吆喝一声。
软卧车的车票是按照自然数排列的,没有写上下铺,序列号是多少就对应多少号的铺位,一般情况单数是下铺,双数是上铺。不过,不管是上是下,来软卧的旅客已经不像在硬卧那么在乎了。
因为软卧车厢的上铺空间也不小,也足够一个成年人坐起来,坐在上铺可以看书、戴上耳机听音乐,甚至看窗外的风景也都变得顺理成章,所以软卧车厢的上铺不再是很多人的畏途,甚至变成了一种不被打扰的享受之旅。
这是已经习惯了硬卧上、中、下三层的狭窄空间的人们没办法而买到软卧的上铺后,来到软卧后,最大的惊喜。
软卧车厢虽然票价较高,但是也很不好买。就是因为全列只有36个铺位,这比起硬卧动辄四五百铺位来说,那真的算是物以稀为贵了,软卧可以说是数量有限,体验稀罕。
前些年,网上也有过类似的大讨论,为什么有些人要买软卧这种貌似看起来并不比硬卧舒服多少的席位?
有网友说出了一些个人看法很在理——火车的软卧那就像飞机的头等舱,乘客不仅乘车舒适许多,还拥有提前登机的特权,火车的软卧车乘客除了可以不用和其他席位的乘客一样拥挤外,购买软卧票的乘客还可以在更为舒适的软席候车室内候车,很多旅客也都认为这都是满足客户需求的体现。
还有是软卧的定价相对更加市场化。而硬座、硬卧是刚需则更加考虑社会公共效应。其中硬卧这种长途旅行刚需中的刚需,其实定价在三种车厢中盈利是最低的,最能体现铁路的公共服务属性。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