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林灰希望今后依旧能保持这种状况。
涉及到社交基本盘的核心圈——亲人。
林灰完全不需要有什么好担心的。
无论是前世还是今生,家,始终是林灰最温暖的港湾。
而家人们始终是林灰最坚硬的后盾。
林灰虽然是重生者,但并不是孤儿。
非但不是孤儿,林灰家里现在也算是四世同堂了。
重生之后林灰觉得最幸运的事情就是太爷爷还健在了。
虽然此时太爷爷已然97岁了。
但太爷爷除了腿脚有些不便利之外,耳不聋眼不。
之所以腿脚不方便是因为早期战场流弹的缘故。
说起来林灰的家庭虽然物质条件算不上出生就在罗马那种。
但家庭背景却也算得上根正苗红。
毕竟林灰太爷爷那辈就开始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战斗了。
在林灰太爷爷的熏陶下。
林灰家里很多人都曾入伍过。
远的不说,林灰父亲那代人里里林灰的大伯也经受过战争的洗礼。
林灰父亲虽然没经过战争。
但也参过军的,之后转业的。
至于林灰母亲那一系。
则是从事教育/科研方面的人员比较多。
像林灰家庭谈不上什么树大根深的背景。
但遇到见真章的时候反正不会掉链子。
就这么说吧,最严格的政/审林灰也能顺利通过。
基本就是buff叠满了。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熏陶成长。
林灰有些东西可以说是刻在dna里面的。
重新来一遭,林灰从内心深处渴望着做一个真正意义上对国家有用的人。
尽管以“有用”和“没用”来衡量人的价值这种做法多少有将人进行物化的嫌疑。
但不管怎么说,林灰希望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不过发挥出价值神马的这些也都是后话了。
现在比起这些东西摆在林灰面前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
——林灰要尽快打破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这个概念的出处是桑斯坦所著的《信息乌托邦》这本书(2006年)。
桑斯坦认为,在信息传播中人们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只会注意选择想要的或能使自己愉悦的信息。
久而久之人们接触的信息就越来越局限,越来越窄。
这种现象就像蚕吐出来的丝一样,细细密密地把自己包裹起来,最终像一个蚕宝宝一样被桎梏在“信息茧房”内,失去对其他不同事物的了解能力和接触机会。
当时,他的这一观点还只是作为一种推论和预测。
毕竟在桑斯坦最开始提出“信息茧房”时,尽管人们对算法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认识是十分片面的。
至少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对信息技术方面算法的认识的还是相当模糊的。
尤其是当时的人们根本就意识不到算法带来的威能。
当算法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并成为内容分发的通行规则之后。
人们才惊奇地发现,原来“信息茧房”已经悄然降临了。
在现在这个时代,各种信息海量爆发。
海量爆发的信息使得网络信息极为丰富,可谓无所不包、应有尽有。
在这样信息丰富的互联网中,人们接受信息的自由度空前提高。
人们有琳琅满目的信息产品,可以随意选择。
当然,当用户选择之后,其实是有无数双“眼睛”在关注着你的选择的。
而操纵着这些眼睛的东西就是各种各样的推荐算法。
在这些算法的作祟下,你会发现之后对伱的推送信息的针对性大大增强。
用户关注过什么、对什么感兴趣。
网络智能系统会跟踪计算、源源不断地为你推送相关信息。
坦率地说,这种算法最初目的未必是为了让用户闭塞起来。
之所以有这样的推送机制只是为了让人们获取信息更为便捷。
但客观层面上,这种推荐体系也却是容易让人们越来越容易迷失自我。
陷入“信息茧房”营造的环境中。
人们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信息,而网络智能系统则“监控”他们。
不断关注独特和同质化的信息传播。
其结果是,人们变得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个人满足,以至于对其他信息完全漠不关心或无暇顾及。
最终用户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
在这样一个小圈子里,信息的同质化互动往往又会加强他们的兴趣和意见。
并导致对某些事情和想法的痴迷和偏执。
这反过来又大大降低了与他人交流的可能性,限制了对客观世界的整体感知。
渐渐地,不知不觉人们就陷入了“信息茧房“里。
这一切的一切,听起来似乎很不可思议。
在互联网这么一个开放式的空间。
反而会形成一个闭塞式的“信息茧房”了呢?
仔细想想甚至会让人有细思极恐的感觉。
但这就是事实,现在的话信息茧房的迹象可能还不是很明显。
但如果一如前世那般发展的话。
再往后几年,在算法精心勾勒下各个软件处心积虑的推荐给用户所偏好的内容。
让用户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这是常有的事情。
而现在林灰面对的境况就很类似于面对着一个信息茧房。
林灰所获取的消息的主要手段也终究是靠各种各样的网站。
而各种网站上想获得通达的信息网络终究是有局限性甚至说是带有一定层次的误导性的。
或许林灰看到的信息只是背后的人或者说各种大数据下的算法想让林灰看到的呢?
相比于各种社交网站靠算法构筑的“信息茧/房”来说。
对个人的社交而言,类似于信息空间中所存在的“茧房”同样可能是存在的。
对于这种东西前世有个专门的词叫“社交同温层”。
像“社交同温层”这种理念上神似“信息茧/房”的背后倒是没有算法啊大数据之类的技术手段的身影。
不过其形成依然是有特定的原因的。
按照前世人们的总结,“社交同温层”这种东西其形成的原因无外乎是两大因素:
第一大原因,自然是个人对信息的主观偏好;
而第二大原因,便是每个人身边的“社交圈”。
个人对信息的主观偏好容易理解。
毕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有的人日常刷某音,有的人却几乎是字节系的绝缘体。
而涉及到个人身边的“社交圈”是什么意思呢?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在现实世界,人们总会有意无意地与意气相投的人亲近,而对“三观不合”者敬而远之。
而在网络空间,人们也差不多是同样的做法。
在网络技术的帮助和主观的选择下,人们同样会偏向于选择与自己观念相近的信息,而排斥立场相反的信息。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