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仍然称宋朝为“中国”,在强调夷人懂礼是“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汉人懂礼也是“中国”,在自称“正统”的同时,仍然称宋朝是“中国”。辽人的“中国观”具有辽宋同为中国、华夷懂礼即同为中国以及“正统”与“非正统”都是“中国”等特点。辽人的这种“中国观”,实际上是一种“多元一体”的“中国观”。
可是对于辽朝的正统论,当时的北宋人就不屑一顾。欧阳修《新五代史》便将辽朝打入《四夷附录》。
自从秦汉大一统王朝形成以后,“正统”问题便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中的一个永恒话题。一个王朝是否是“正统”,决定了其统治中国的合法性。历朝历代的正统之争中,宋、辽、金三朝的“正统”争议,尤为引人注目。辽朝和金朝在其统治时期曾经努力树立自身的正统性。辽朝前期,以外国自居,没有正统观念。到了辽兴宗以后,辽国汉化加深,开始试图树立自身的正统。这一场争论持续了几十年,迟迟没有结论,直到元朝末期的至正三年( 1343年),丞相脱脱最终采纳了第一种观点,下令“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于是元朝便修了《宋史》、《辽史》和《金史》,并列为正史。可是脱脱的命令并没有终止争论,以南方士大夫为主的群体坚持独尊宋朝正统的立场,其中最著名的为杨维桢,他写了《正统辩》一文,坚持应独尊宋统,而元朝则继承宋的正统。到了明朝,士大夫们对于宋辽金三史并立的状态无法容忍,从而掀起了一场重修宋辽金史,独尊宋朝正统的运动。
在明朝士人修成的几种宋史中,把辽金列入“夷服”,称“先王严五服之制,所以谨华夷之辨也。元人合辽、金、宋为三史,且以外国名,非制也,兹黜之。”认为不仅辽、金不是正统,并且元也不是正统,明朝应直接继承宋朝的正统。辽、金和西夏一样,均列为附属于宋的夷狄外国。
到了清朝,这些辽、金、元都不是正统的观点被骂为“丧心病狂”,:“自有史籍以来,未有病狂丧心如此人者。其书可焚,其板可斧。”
随着辽国的灭亡,契丹人逐渐融入了其他各民族,还有少部分演变为今日的达斡尔族和云南的本人。从地域来看,蒙元时期的契丹人主要部分仍分布在故地,即今内蒙古的赤峰市、通辽市和辽宁、吉林一带。但随着蒙古人破西夏、灭金、降高丽、平大理、亡宋、西征等战争的进行,部分契丹人被征调出征,离开了上述地区,开始遍布整个中国,甚至远至朝鲜、中亚和西亚地区,他们有的被安排在各地驻防,有的留在当地做官并定居下来。
经过研究,专家们做出这样的结论和比喻: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用兵的契丹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后者是最难寻找的,因为,契丹族一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外婚制”,所以纯粹意义上的契丹人已不复存在了。经过不断地迁徙、隔
离和融合,多数契丹人如扔在大海中的冰一样融化了,用一个专业术语命名即“分子意义上的后裔”。
时光流逝,岁月荏苒,那个豪迈、彪悍、又有着璀璨与神奇光彩的国家,已经如流星一般消失在历史的天际间,如今只能通过从历史穿梭而来的一件件制作精巧,生动传神,富有灵动之感,造型生动离奇的那些文物里,来寻找曾经的契丹了。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