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一日者,即是惠明;十二时者,即是胜相十二大王,以像清净光明世界无上记验。

“第二日者,即是新人清净种子;十二时者,即是十二次化明王,又是夷数胜相妙衣,施与明性。以此妙衣,庄严内性,令其具足,拔擢升进,永离秽土。其新人日者,即像广大窣路沙罗夷;十二时者,即像先意及以净风各五明子,并呼嚧瑟德、勃嚧卟德,合为十三光明净体,以成一日。

“第三日者,即是说听及唤应声;十二时者,即是微妙相、心、念、思、意等,及与怜愍.诚信、具足.忍辱、智惠等。是其此唤应第四者,以像大界日光明使、怜愍相等。十二时者,即像日宫十二化女,光明圆满,合成一日。

“其次复有两种暗夜。第一夜者,即是贪魔;其十二时者,即是骨、筋、脉、肉、皮等,及以怨憎、嗔恚、淫欲、忿怒、愚痴、贪欲、饥火,如是等辈,不净诸毒,以像诸界无始无明第一暗夜。第二夜者,即是猛毒欲炽焰;十二时者,即是十二暗毒思惟。如是暗夜,以像诸魔初兴记验。时惠明日,对彼无明重昏暗夜,以光明力降伏暗性,靡不退散。以是义故,像初明使降魔记验。又惠明使,於无明身,种种自在降伏诸魔,如王在殿,赏罚无畏。

“惠明相者,第一大王,二者智惠,三者常胜,四者欢喜,五者勤修,六者平等,七者信心,八者忍辱,九者直意,十者功德,十一者齐心一等,十二者内外俱明。如是十二光明大时,若入相、心、念、思、意等五种国土,一一孳茂,无量光明;各各现果,亦复无量;其果即於清净徒众而具显现。

“若电那勿具足十二光明时者,当知是师与众有异。言有异者,是慕阇、拂多诞等,於其身心,常生慈善;柔濡别识,安泰和同。如是记验,即是十二相树初萌,显现於其树上,每常开敷无上宝花;既开已,辉光普照,一一花间,化佛无量;展转相生,化无量身。

“若电那勿内怀第一大王树者,当知是师有王记验:一者不乐久住一处,如王自在;亦不常住一处,时有出游;将诸兵众,严持器仗,种种具备,能令一切恶兽怨敌,悉皆潜伏。二者不悭,所至之处,若得榇施,不私隐用,皆纳大众。三者贞洁,防诸过患,自能清净;亦复转劝余修学者,令使清净。四者於己尊师有智惠者,而常亲近;若有无智、乐欲戏论及斗诤者,即皆远离。五者常乐清净徒众,与共住止;所至之处,亦不别众独寝一室,若有此者,名为病人。如世病人,为病所恼,常乐独处,不愿亲近眷属知识。不乐众者,亦复如是。

“二智惠者。若有持戒电那勿等内怀智性者,当知是师有五记验:一者常乐赞叹清净有智惠人,及乐清净智慧徒众同会一处,心生欢喜,常无厌离。二者若己智根见解狭劣,开他智者智惠言语,心无妒嫉。三者诸有善行,常当勤学,心不懈怠。四者常自勤学智惠方便、诸善威仪;亦劝余人同共修习。五者於其禁戒,慎惧不犯;若误犯者,速即对众发露陈悔。

“三常胜者。若有清净电那勿等内怀胜性,当知是师有五记验:一者不乐谗谄狠戾,如有是人,亦不亲近。二者不乐斗诤喧乱,若有斗诤,速即远离;强来斗者,而能伏忍。三者若论难有退屈者,不得承危,嗟以称快。四者辄不漫陈、不问而说;若有来问,思忖而答,不令究竟因言被耻。五者於他语言,随顺不逆,亦不强证,以成彼过;若於法众,其心和合,无有分拆。

“四欢喜者。若有清净电那勿等内怀欢喜性者,当知是师有五记验:一者於圣教中所有禁戒、威仪进止,一一欢喜,尽力依持,乃至命终,心无放舍。二者但圣所制,年一易衣,日一受食,欢喜敬奉,不以为难;亦不妄证,云是诸圣权设此教,虚引经论,言通再受,求解脱者,不依此或。三者但学己宗清净缶法,亦不求诸耶败教。四者心常卑下,於诸同学而无憎上。五者若谓处下流,不越居上;身为尊首,视众如己,爱无偏党。

“五勤修者。若有清净电那勿等内怀勤性,当知是师有五记验:一者不乐睡眠,妨修道业。二者常乐读诵,励心不怠;同学教诲,加意害谢;亦不因教,心生怨恨;己常勤修,转劝余者。三者常乐演说清净正法。四者赞咀礼诵、转诵抄写、继念思惟,如是等时,无有虚度。五者所持禁戒,坚固不缺。

“六真实者。若有清净电那勿等内怀真实性者,当知是师有五记验:一者所说经法,皆悉真实,一依圣教,不妄宣示,於有说有,於无说无。二者心意常以真实和同,不待外缘,因而取则。三者所持戒行,每常真实,若独若众,心无有二。四者常於己师,心怀决定,尽力承事,不生疑惑,乃至命终,更无别意。五者於诸同学,劝令修习,以真实行,教导一切。

“七信心者。若有清净电那勿等内怀信心性者,当知是师有五记验:一者信二宗义,心净无疑,弃暗从明,如圣所说。二者於诸戒律,其心决定。三者於圣经典,不敢增减一句一字。四者於正法中所有利益,心助欢喜;者见为魔之所损恼,当起慈悲,同心忧虑。五者不妄宣说他人过恶,亦不嫌谤传言两舌,性常柔濡,质直无二。

“八忍辱者。若有清净电那勿等内怀忍辱性者,当知是师有五记验:一者心恒慈善,不生忿怒。二者常怀欢喜,不起恚心。三者於一切处,心无怨恨。四者心不刚强,口无粗恶;常以濡语,悦可众心。五者若内若外,设有诸恶烦恼,对值来侵辱者,皆能忍受,欢喜无怨。

“九直意者。若有清净电那勿等内怀直意性者,当知是师有五记验:一者不为烦恼之所系缚,常自欢喜清净直意。二者但於法中若大若小,所有谘问,恭敬领受,随喜善应答。三者於诸同学言无反难,不护己短而怀嗔恚。四者言行相副,心恒质直,不求他过以成斗竞。五者法内兄弟,若於圣教心有异者,当即远离,不共住止;亦不亲近,共成势力,故恼善众。

“十功德者。若有清净电那勿等内怀功德性者,当知是师有五记验:一者所出言语,不损一切,恒以慈心善巧方便,能令众人皆得快喜。二者心恒清净,不恨他人,亦不造僭,令他嗔恚;日常柔软,离四种过。三者於尊於卑,不怀妒嫉。四者不夺徒众经论弟子,随所至方,清净住处,欢喜住止,不择华好。五者常乐教悔一切人民善巧智惠,令修正道。

“十一齐心一等著。若有清净电那勿等内怀齐心性者,当知是师有五记验:一者法主、慕阇、拂多诞等所教智惠、善巧方便、威仪进止,一一依行,不敢改换,不专己见。二者常乐和合,与众同住,不愿别居、各兴异计。三者齐心和合,以和合故,所得儭施,共成功德。四者常得听者恭敬供养,爱乐称赞。五者常乐远离调悔、戏笑及以诤论,善护内外和合二性。

“十二内外俱明者。若有清净电那勿等内怀俱明性者,当知是师有五记验:一者善拔秽心,不令贪欲,使己明性,常得自在;能於女人作虚假想,不为诸色之所留难,如乌高飞,不殉罗网。二者不与听者偏交厚重,亦不固恋诸听者家,将如己舍;若见法外俗家损失及愁恼事,心不为忧;设获利益及欣喜事,心亦如故。三者若行若住,若坐若卧,不宠肉身,求诸细滑衣服卧具、饮食汤药、象马中乘,以荣其身。四者常念命终、险难苦楚、危厄之日,常观无常及平等王,如对目前,无时暂舍。五者自身柔顺,不恼兄弟及诸知识,不令嗔怒,亦不望证,令他恶名,常能定心,安住净法。

“如是等者,名为十二明王宝树。我从常乐光明世界,为汝等故,持至於此。欲以此树栽於汝等清净众中。汝等上相善慧男女,当须各自于清净心,栽植此树,令使增长。犹如上好无砂卤地,种一收万,如是展转至无量数。汝等今者,欲成就无上大明清净果者,皆当庄严如宝树,令得具足。何以故?汝等善子,依此树果,得离四难及诸有身,出离生死,究竟常胜,至安乐处。”

尔时会中诸慕阇等,闻说是经,欢喜踊跃,叹未曾有。诸天善神,有碍无碍,及诸国王、群臣、士女、四部之众,无量无数,闻是经已,皆大欢喜。悉能发起无上道心,犹如卉木值遇阳春,无不滋茂,敷花结果得成熟;唯除败根,不能滋长。

时幕阇等,顶礼明使,长跪叉手,作如是言:“唯有大圣,三界独尊,普是众生慈悲父母,亦是三界大引道师,亦是含灵太医疗圭,亦是妙空能容众相,亦是上天包罗一切,亦是实地能生实果,亦是众生甘露大海,亦是广大众宝香山,亦是任众金刚宝柱,亦是巨海巧智船师,亦是火坑慈悲救手,亦是死中与常命者,亦是众生明性中性,亦是三界诸牢固狱解脱明门。”

诸慕阇等又启明使,作如是言:“唯大明一尊,能叹圣德,非是我等肉舌劣智,称赞如来功德智惠,千万分中能知少分。我今励己小德小智,举少微意,叹圣弘慈。唯愿大圣垂怜愍心,除舍我等旷劫已来无明重罪,令得销灭。我等今者不敢轻慢,皆当奉持无上宝树,使令具足。缘此法水,洗濯我等诸尘重垢,令我明性,常得清净。缘此法药及大神咒,咒疗我等多劫重病,悉得除愈。缘此智惠,坚牢铠仗,被串我等,对彼怨敌,皆得强胜。缘此微妙众相衣冠,庄严我等,皆得具足。缘此本性光明模样,印补我等,不令散失。缘此甘膳百味饮食,饱足我等,离诸饥渴。缘比无数微妙音乐,娱乐我等,离诸忧恼。缘此种种奇异珍宝,给施我等,令得富饶。缘此明纲於大海中,捞渡我等,安置宝船。我等今者上相福厚,得睹大圣殊特相好,又闻如上微妙法门,蠲除我等烦恼诸秽,心得开悟,纳如意珠威光,得履缶道。过去诸圣,不可称数,皆依此门,得离四难及诸有身,至光明界,受无量乐。惟愿未来一切明性,得遇如是光明门者,若见若闻,亦如往圣及我今日,闻法欢喜,心得开悟,尊重项受,不生疑虑。”

时诸大众,闻是经已,如法信受,欢喜奉行。

明教的历史、文献和相关记载

摩尼(mani。216年4月14日-约274年)是摩尼教的创始人。母亲满艳(maryam)与波斯的安息(arsacids)王室有亲戚关系。摩尼诞生于巴比伦(babylonia)北部的玛第奴(mardinu)。父亲跋帝(patek)原住哈马丹(hamadan)曾参加犹太派基督徒派别厄勒克塞(elchasaites)派,这个教派以禁欲和实行烦琐的浸礼仪式为特点。摩尼从四岁起就被他父亲带到这个教派中生活。摩尼自称从小受到天使启示,他二十四岁时(240年4月19日)受到神我(syzygos)一次最重要的启示,涉及以后摩尼教的主要基本教义。他遂与厄勒克塞派决裂,如果没有他父亲的保护,可能被杀。摩尼离开这个教派,来到泰锡封(ctesiphon),只有两个追随者,后来他父亲也皈依了他的宗教。摩尼及其少数信徒曾在波斯北部传教,后来取海路前往印度,使杜兰(turan,在今俾路支地区)国王皈依摩尼教。从印度回来后,摩尼赢得了波斯萨珊王朝国王沙卜尔(shapur)的兄弟、呼罗珊(khurasan)总督卑路斯(peroz)的友谊,通过他得以晋见沙卜尔。摩尼用中古波斯文写了《沙卜拉干》(sabuhragan)一书,概述摩尼教的教义,题献给沙卜尔。沙卜尔给了摩尼书面文件,准许他和他的信徒在帝国范围内任何地方旅行和传教。摩尼派使徒阿驮(adda)、承法教道者帕提格(pattig)等向罗马帝国境内传教,派末冒(marammo)等向东方传教。摩尼教在不长时间内已经发展成一个世界性宗教。瓦赫兰(bahram)一世(273-276年)继位后,受琐罗亚斯德教主科德(kirdir)的影响,改变了对摩尼教宽容的政策。摩尼想去东方的贵霜(kushan)地区,未被准许。他收到瓦赫兰一世的传唤,要他前往贝拉斐(betlaphat)朝廷。摩尼已经意识到凶多吉少,但是对信徒的关怀一如既往,在途中还访问了故乡高凯(gaukhai)的摩尼教社团。他於274年1月21日抵达朝廷,晋见瓦赫兰一世时,受到国王的指责,摩尼进行了抗辩,被投入监狱,2月26日死於狱中。

摩尼教(manichaeism)是三世纪在巴比伦兴起的世界性宗教。由于希腊文《科隆摩尼古卷》(colognemanicodex)的发现,学术界掌握了关于摩尼早期思想的第一手资料,一般承认,摩尼教主要吸收犹太教-基督教等教义而形成自己的信仰,同时也采纳了不少琐罗亚斯德教的成分,传播到东方来以后,又染上了一些佛教色彩。它的主要教义是二宗三际论,有自己的戒律和寺院体制。摩尼教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内(从三世纪到十五世纪),从北非到中国的福建,在整个欧亚旧大陆上广泛传播,文献使用过叙利亚文、中古波斯文、帕提亚文、粟特文、汉文、回鹘文、希腊文、拉丁文、科普特文等十余种文字,与其他主要宗教发生了深入的思想对话,如果要研究中世纪欧亚大陆东西文明交流史,从研究摩尼教入手无疑是一个的极佳选择。

摩尼自己清楚意识到自己的宗教与以前的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基督教、佛教的一个不同之处是,其他宗教的创始者没有亲自写定经典,以致於继承者莫衷一是,自己则在有生之年就写定经典,使继承者有所适从。敦煌出土的汉文《摩尼光佛教法仪略》(简称《仪略》)中列举了摩尼教七部大经及图,可以与《布道书》等科普特文摩尼教文献中的记载相印证:即《彻尽万法根源智经》(《生之福音》或《大福音书》)、《净命宝藏经》(《生命之宝藏》)、《律藏经》或称《药藏经》(《书信》)、《秘密法藏经》(《秘密书》)、《证明过去经》(《专题论文》)、《大力士经》(《巨人书》)、《赞愿经》(《诗篇和祈祷书》)、《大二宗图》(《图集》)。上述七部大经是摩尼亲自用古叙利亚文所写的,如今已经大部分失传,有的还能找到一些断简残篇。《大力士经》的残片较多,可以看出与死海古卷中的《以诺书》有渊源关系。此外,在阿拉伯史料中,把摩尼用中古波斯文所写、题献给沙普尔一世的《沙卜拉干》也列为经典,它应该就是延载元年(694)传入中国的《二宗经》,关于世界末日的部分尚保存比较完整。

除了摩尼亲自写的上述经典外,摩尼教还遗存了大量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宗教历史性文献,类似基督教的福音书、使徒行传、信徒书,杂有关于奇迹的记载,但是仍然有信史的成分。袖珍型的《科隆摩尼古卷》已刊布192页,由摩尼弟子转述的摩尼自传资料汇编而成,基本上以第一人称回顾了摩尼早年在浸礼派中生活、受到神我启示、与他们决裂和开始传教的历程。科普特文的《布道书》(homilies)已刊布96页,其中第42-85页是关于觉悟者(即摩尼)被钉上十字架的记载,第7-42页则是大战讲义,与今存《沙卜拉干》残片类似,讲述摩尼教关于世界末日发生大战的教义。由于这两份文书的幸存,我们对摩尼生平的早期和末期所知较多。三十年代在埃及麦地纳-马地(medinetmadi)发现的大量摩尼教科普特文书中的一种是关于摩尼生平和摩尼教会早期历史的著作,可惜在二战后的混乱中遗失了(仅存两页)。我们今天还可以通过一些吐鲁番出土的伊朗语和回鹘语残片,包括《牟羽可汗入教记》和书信,以及最近在埃及喀里斯(kellis)出土的科普特文书信、中国泉州摩尼教碑刻等资料增加一些对摩尼最后所受的迫害和摩尼教传播情况的了解。

第二类是教义阐释。埃及麦地纳-马地出土的科普特文的《生之福音》评注(synaxes(commentary?)onthelivinggospel)的一部分图版和《我主摩尼智慧的克弗来亚》(thekephalaiaofthewisdomofmylordmani)的全部图版已经出版,有若干介绍,全部内容尚待科普特文专家释读。《导师(即摩尼)的克弗来亚》(thekephalaiaoftheteacher(i.e.mani))已经释读295页,翻译成德文和英文。克弗来亚意为纲目、章节、要义。《仪略》中说,摩尼其余六十年间宣说正法,诸弟子等随事记录,克弗来亚显然是这种记录中最重要的一种,在西方史料中,它常被列为摩尼教经典。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有122章,通常是对话体,即由摩尼的弟子问一个或一些问题,摩尼予以解答,内容涉及摩尼教几乎所有的方面。敦煌出土的汉文《摩尼教残经一》与此类似,也是阐释教义的对话体记录,今存345行。由摩尼弟子阿驮提出问题,摩尼予以解答,从诸神造成世界和贪魔造立人身讲起,叙述贪魔以五明性禁於肉身,而惠明使与之斗争,使五明性得以解脱,也即使故人转化为新人。这与《导师的克弗来亚》第38章相近。《摩尼教残经一》的另一个主要部分讲述惠明使通显三大光明日,降伏二种无明暗夜,与《导师的克弗来亚》第4章类似。汉文《摩尼教残经一》已经翻译成法文和德文。此经的一些帕提亚文、粟特文和回鹘文残片已经缀合刊布,翻译成德文(部分翻译成英文),可资比较研究。

第三类是诗篇。埃及麦地纳-马地出土的科普特文诗篇图版已经刊布,其中保存较好的第二部分共234页已经释读并翻译成英文。敦煌出土的汉文《摩尼教下部赞》今存423行,已经翻译成英文和德文。吐鲁番出土很多伊朗语与回鹘语诗篇残片,其中比较长篇的,如帕提亚文《胡威达曼》(huwidagman,第一章在唐代已经被翻译成古汉文,即《摩尼教下部赞》第262-338颂的叹明界文)和《安格罗斯南》(angadrosnan)、回鹘文《摩尼大颂》等已经释读并翻译成欧洲语文。摩尼教诗篇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庇麻节(bema)诗篇,赞颂各个神,特别是耶苏的,赞颂摩尼与其他宗教领袖的诗篇等等。通过比较研究这些诗篇,我们可以观察一些相同或类似的宗教象征符号怎样在不同文明之间传播、翻译、假借、融合。

第四类是关于教团组织和仪规的文献。本世纪初在北非阿尔及利亚的特贝萨(tebessa)发现一篇拉丁文书,讨论摩尼教选民(僧侣)和听者(一般信徒)的区别,已经翻译成英文。敦煌出土的回鹘文《摩尼教忏悔文》包括十五项忏悔的内容,已经被翻译成德文、俄文、英文和中文。吐鲁番交河城出土的《回鹘文摩尼寺院文书》的图版刊布於1954年,已经有中文、德文(部分)、英文和日文译本。敦煌出土的汉文《仪略》简明扼要地叙述了摩尼生平和创教、他的形象、主要典籍、教团组织结构、寺院制度、基本教义二宗三际论。已经有英文、法文和德文译本。《仪略》可能不是从中亚语言直接翻译过来的,而是精通中亚摩尼教文献的僧侣所著。

第五类是文学性的布道作品。摩尼教广泛利用各个文明中固有的故事,加以改造,宣传自己的教义。粟特文故事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宗教和世界之海的故事》明显源自佛教《海八德经》等经文,以大海比喻和赞美摩尼教。《珍珠穿孔工人的故事》起源於波斯,伊本-穆盖法耳(?-757)翻译的阿拉伯文译本《凯利莱和迪木奈》中有类似的故事。《三条鱼的故事》与印度《五卷书》中的一个故事类似。《商人和精灵的故事》改编自圣经《士师记》第11章(耶弗他的女儿)和维吉尔(70-19bc)的史诗《埃涅阿斯纪》中关于克里特王伊多梅纽斯的故事。《猴子和狐狸的故事》出自伊索寓言。《约伯的故事》出自圣经《约伯记》。回鹘文故事中也不乏同样的例子:也有出自伊索寓言的故事。佛陀身为太子时,出城遇到老人、病人和死人,从而悟道的回鹘文故事,可能译自粟特文,而粟特文译本可能是中世纪欧洲广泛流传的《白尔拉木和约萨法特》的故事的雏形。《醉汉和尸体的故事》令人联想到基督教伪经《约翰行传》中的类似情节。《三个王子的故事》源自波斯,而《通天文婆罗门书》则源自印度。

除了摩尼教本身的文献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教外作者有机会接触摩尼教徒,或阅读摩尼教文献,他们留下了自己的记载。有的记载比较客观,有的则带有明显的偏见。这些记载可以按照所用的语文,大致分为:叙利亚文、希腊文、拉丁文、阿拉伯文和汉文史料。

叙利亚文史料可以举两位作者为例。一位是埃弗来姆(ephraem,syrus,saint,303-373),他是多产的东方基督教作家,时代离开摩尼比较近,在340年左右写成驳斥摩尼、玛桑、巴戴桑的书,有英译本。全书以批判摩尼等异端为目的,不过仍然记载了早期摩尼教的一些特点。巴尔库尼(theodorebarkonai,8th/9thcent.)是美索不达米亚景教主教,790年左右写成《斯可利亚》(liberscholiorum),原意在於揭露摩尼教,但是客观上扼要地引述了不少摩尼教文献,成为重要的摩尼教教义概述,这段概述被翻译成多种欧洲语文。因为摩尼原来所用的语文是叙利亚文,所以这些引述比较接近原文。

希腊文史料种类比较多。里科普里斯的亚历山大(alexander,oflycopolis)於300年左右写成《批判摩尼教教义》,复述了摩尼教的二宗论。赫格曼尼亚斯(hegemonius,4世纪上半叶)的《阿基来行传》(actaarchelai)原来当为希腊文,今仅存片段,全文的拉丁文译本留传至今,有德文和英文译本。书中记载了美索不达米亚某地主教阿尔科劳斯(archelaus)与摩尼的一场辩论,现代学者多认为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是仍然保留了许多有用的史料,以后的其他希腊文史料多半转引此书。多产的凯撒利亚主教优西比乌斯(eusebius,ofcaesarea,bishopofcaesarea,ca.260-ca.340)在其名作《基督教教会史》中对摩尼的攻讦显示了当时基督教会对他影响之大的警惕性。埃及思穆伊斯的塞拉皮昂(serapionofthmuis)著有《反摩尼教徒》一文。叙利亚基督教主教玻斯托拉的狄托斯(titusofbostra,?-370)写的反摩尼教的书有一些独立的资料。萨拉米斯的埃皮法尼乌斯(epiphaniusofsalamis)374-376年间所著的《(反异端)良药宝库》的第66章专门批驳摩尼教,资料多出自狄托斯和《阿基来行传》。另外,在拜占廷帝国早期,摩尼教教徒被迫改宗基督教时,必须宣誓谴责摩尼教,当时使用的几份希腊文教义之正式声明保存至今,也是研究摩尼教的宝贵资料。

拉丁文史料中,最突出的是圣奥古斯丁(354-430)的著作。他曾有九年之久是摩尼教的听者(普通信徒),后改宗基督教,391年任神甫以前,就写了《意志的自由选择》、《论天主教会的道德》、《论摩尼教的道德》、《真的宗教》等五篇反对摩尼教的论著;任神甫以后,391年出版了短篇论文《信仰之利》,接着写了小书《两个灵魂》。次年出版《与福图那图斯论战》,稍后出版《驳题为基本原理的摩尼教书信》、《反福斯特斯》、《善的性质》等反摩尼教著作。此外,在《忏悔录》、《书信》第79和236封、《布道文》1,2,12,50,153,182,237、《节欲》等论著中,也涉及摩尼教。奥古斯丁的著作大多有英文译本。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243?-316?)曾向非洲总督朱利安奴斯发布的诏书,要他警惕摩尼教的危险。皈依基督教的西罗马帝国皇帝瓦伦提尼安一世(364-375)於372年发布诏书反对摩尼教。这些诏书和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346?-395)的几封反摩尼教诏书也是重要史料。

阿拉伯史料可以两个作者为例。比较著名的是奈丁的《群书类述》,有德文、英文译本,概述了摩尼生平(一些细节被摩尼教本身的文献证明是正确的)、思想的渊源、教义、戒律、继承问题、教派、摩尼著作目录、摩尼以后的宗教领袖等。另一位重要作者是比鲁尼(973-1048),他在《古代遗迹》中分析了摩尼的思想渊源,介绍了摩尼的戒律和观念,摩尼的出生年代和地点,主要著作和去世情况。他在《印度考》中也有一些地方谈到摩尼,指出摩尼关于转世的思想来自印度教。比鲁尼的这两种著作都有英译本。

汉文史料比较分散,种类繁多。一般史籍类如《册府元龟》、新旧《唐书》、《通典》、《唐会要》、《通鉴》、新旧《五代史》、《宋史》、《明太祖实录》、《大明律例集解》等有一些摩尼教传入中国、进行活动及遭到迫害和禁止的记载,多为重大事件而叙述简略。《宋会要辑稿》刑法门二宣和二年(1120)的一条资料记载了宋代摩尼教徒所用的经文及画像。碑文类如《九姓回鹘可汗碑》汉文部分是关于摩尼教传入回鹘的重要史料。泉州出土的《管理江南诸路明教、秦教等也里可温--马里失里门》碑是元代摩尼教合法存在的证据。个人文集类如唐代参与处理回鹘和摩尼教事务的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李德裕的《会昌一品集》、目睹会昌法难的日本僧仁圆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等保存了一些不见於正史的资料。北宋洪适的《盘洲文集》记载了其父洪皓任台州宁海县主簿时,审判《二宗三际经》一案的经过。南宋陆游的《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留下了当时明教活动的情况。黄震《黄氏日钞》中的《崇寿宫记》记录了他与道教化的摩尼教徒张希声的书信往还。元代陈高《不系舟渔集》记载了温州明教寺院潜光院的情况。明代宋濂《芝园续集》透露了洪武年间温州禁毁明教的内幕。佛教典籍类如《僧史略》、《释门正统》、《佛祖统纪》等虽意在斥伪,客观上却保存了一些摩尼教史料。道家典籍如敦煌出土的《老子化胡经》中,有老子化为摩尼之说。宋代道士白玉蟾(真名葛长庚)著《海琼白真人语录》则否定摩尼教是老子遗教。地方志类如明万历末年的《闽书》记载摩尼教的渊源及其传入福建的经过甚详,作者何乔远似乎读过唐代流传下来的汉文摩尼教经典,比较可信。这些史料大部分已经翻译成法文、英文。

在西方,摩尼在世时,摩尼教已经传播到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公元300年左右,摩尼教徒在埃及已经颇有声势,以致於哲学家里科普里斯的亚历山大觉得有必要撰文与其论战。摩尼教又从埃及传播到北非和西班牙,从叙利亚传播到小亚细亚,再从那里传播到希腊、亚德里亚海东岸、意大利和高卢。这些地方当时均在罗马帝国统治之下,摩尼教遭到政府的粗暴迫害。皇帝戴克里先於297年发布著名的诏书,命令非洲总督镇压摩尼教。基督教当时也遭到戴克里先的迫害,但是不久即取得国教地位,将摩尼教视为最危险的对手,不遗余力地从教俗两方面进行斗争。执事马克(markthedeacon)写的加沙主教波菲里(porphyry,thebishopofgaza)传中,记载了375年波菲里与摩尼教女信徒、来自安条克的朱莉娅(julia)的一场辩论。圣奥古斯丁(354-430)则记载了他与摩尼教徒福图那图斯、费利克斯的辩论。这些辩论正是基督教与摩尼教斗争的典型例子。著名的希腊文教义之正式声明说明迟至九世纪,摩尼教仍然在西方活动。不过1000年以后,在西方就不再看到关于他们的记载了。

欧洲中世纪出现过所谓新摩尼教,比如,7世纪亚美尼亚的保罗派(paulicians)、10世纪保加利亚的鲍格米勒派(bogomilists)、和12世纪法国南部的阿尔比派(albigensians),都有类似摩尼教之处,可能曾受其影响。但是很难确定它们与摩尼教之间的直接历史联系。

在东方,萨珊王朝时期(224-651)摩尼教在波斯本土不断遭到血腥迫害,它的主要力量逐渐汇聚到中亚乌浒水(oxus,今阿姆河)流域。粟特城市萨秣建(撒马尔干)和赭时(塔什干)成为摩尼教传播的重要基地。六世纪末,中亚摩尼教团在撒特-奥尔米兹(sad-ohrmizd)领导下,与巴比伦的领袖分裂,以电那勿(denawars)派的名称独立。这种分裂状态到八世纪初才结束,中亚重新接受巴比伦法王米尔(mihr,约710-740)的领导。七世纪中叶,穆斯林征服波斯以后,摩尼教徒的处境有所改善,伍麦叶王朝(661-750)让他们和平地活动,可能根本没有怎么注意他们。阿拔斯王朝时期(750-1258),许多摩尼教文献被翻译成阿拉伯文,比如,伊本-穆盖法耳(757年卒)曾把摩尼的几本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比鲁尼和奈丁就是在一些摩尼教著作阿拉伯文译本的基础上,撰写摩尼教历史的。同时,阿拔斯王朝恢复了萨珊王朝反摩尼教的做法,谴责许多波斯血统的翻译者是摩尼教的同情者。在麦海迪(775-785)和穆格台迪尔(908-932)统治时期,设立了专门处置异教徒(主要是摩尼教徒)的机构,无情地对摩尼教徒进行迫害。967年前奈丁在首都巴格达亲身认识三百个摩尼教徒,但是,当他写作《群书类述》时,只有五个还留在首都,可见迫害之激烈。可能公元1000年左右,摩尼教徒在伊拉克就灭绝了。

唐高宗朝(650-683)摩尼教可能已经传入中国。武则天延载元年(694)波斯国人拂多诞(侍法者)持《二宗经》至中国。开元七年(719)吐火罗国(位于今阿富汗北部)支那汗王帝赊上表,献解天文大慕she(承法教道者),请置法堂。开元二十年(732),唐玄宗下敕严加禁断,但西胡可以继续信仰。安史之乱末期,代宗宝应元年(762)叛将史朝义诱回鹘牟羽可汗进攻长安,唐遣药子昂迎劳,牟羽可汗遂支持唐军东击史朝义,克洛阳,放兵攘剽。牟羽可汗於次年带睿息等四僧回到回鹘,与他们讨论了三天三夜,经过激烈思想斗争,改宗摩尼教。"熏血异俗,化为茹饭之乡;宰杀邦家,变为劝善之国。……法王闻受正教,深赞虔诚,大德领诸僧尼入国阐扬。自后,慕she徒众,东西循环,往来教化。"远在巴比伦的摩尼教教主派第一级僧侣到回鹘,确立摩尼教在回鹘的国教地位,使回鹘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同时,摩尼教依靠回鹘的势力,在唐帝国各地设置寺院。摩尼教势力的扩张引起了佛教徒的警觉,禅宗典籍《历代法宝记》中出现了对外道末曼尼(即摩尼)的攻击。《历代法宝记》约765年传入吐蕃,不久后(约775-797年间)赤松德赞赞普所撰《真正言量略集》中也出现对异端末摩尼的抨击。

元和、长庆年间(806-824)摩尼教僧侣常与回鹘可汗议政,作为回鹘的官方代表出使唐朝,势力鼎盛。开成五年(840),回鹘为黠戛斯所破,唐朝立即改变对摩尼教的优容态度,会昌三年(843)没收摩尼寺的庄宅钱物,焚烧其书籍图画,流放其僧侣,死者大半。会昌五年武宗禁佛,同时禁止各种外来宗教,摩尼教当也在其列。

摩尼教不容於唐朝朝廷,但西域各国五代北宋时摩尼教犹盛。回鹘西迁,在吐鲁番建立高昌王国,摩尼教继续处于国教地位,留下了大量各种语言的文献和寺院、壁画、细密画等遗物。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出使高昌的王延德等亲眼目睹了那里摩尼寺的情况。西迁后的回鹘和于阗也曾派遣摩尼师出使中原。但是佛教逐渐占居上风,到十三世纪中叶蒙古征服塔里木盆地地区时,摩尼教与佛教相比已经微不足道。

中原的摩尼教则不得不依附佛教、道教以自存,逐渐演变为一种秘密宗教,通常被称为明教。逃脱会昌法难的摩尼教呼禄法师来到福建,"授侣三山(福州),游方泉郡(泉州),卒葬郡北山下。"福建成为摩尼教在中国南方继续传播的主要源头。北宋至道(995-97)中,怀安士人李廷裕在京城开封一家卜筮商店里用五十千钱买到了一尊摩尼像,从此摩尼像就在福建流传开了。大中祥符九年(1016)、天禧三年(1019)朝廷两次敕福州;政和七年(1117)、宣和二年(1120)礼部两次牒温州,"皆宣取摩尼经颁入道藏"。真宗朝(998-1022)进献明教经典的福建士人林世长授守福建文学。编入道藏的摩尼教经典中可能有《老子化胡经》、《明使摩尼经》、《二宗三际经》等。摩尼教已经在福建赢得部分士人的信仰,依托道教,向合法化方向发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www.74txts.com
女生耽美小说相关阅读More+

短刀行

于东楼

枪手·手枪

于东楼

铁剑流星

于东楼

魔手飞环

于东楼

武林三绝

梁羽生

华音流韶:紫诏天音

步非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