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她在他旁边座位上睡了过去。

在梦中,她看到与母亲去临远旅行。

8月,盆地型城市热浪滚滚,即使一面波光粼粼的大湖如影相随,那也是不足够的。她看到湖面上荷花已开到衰竭,如同性命交关,阔大叶片边缘发黄。未完全打开的花苞被烧灼过一般,倒映在死寂池塘里。花香腐烂剧烈,直冲脑门。母亲与她一起,搭上一辆出租车,去青墩茶社与一个男子相见。不清洁的车厢里,兼空调失灵。母亲抹过胭脂的脸上,汗水开始渗出。母亲平时从不化妆,一旦化妆总有漏洞,眼线漏色,胭脂不均匀,口红也会斑驳不齐。但越是如此狼狈,越衬托她艳丽。在某种不合理不平衡的处境之中,母亲的光亮更鲜衬。

茶社里,一间花园里的茶房,原来是由一座古老亭子改造。在旧结构上搭建落地玻璃窗。阳光刺眼,母亲与男子分坐香樟木桌子两端。服务生端来一壶绿茶,一碟葵花子,一碟话梅,搪瓷罐里有陈旧茶叶,桌子下面放了两只热水瓶,关门退去。母亲穿天青色细棉连衣裙,赤脚穿绣花鞋子,脖子上有用深褐色丝线串起的一颗老玛瑙。男子皮肤在炎夏中闪烁出微微白光。

庆长站在窗前,在无边际的窗框里,看到一面无边际的湖。黏湿空气,重重包裹。玻璃里映出母亲的脸,与男子长时无语,安静对坐,看看湖,又看看天。空气里满是丝线般光滑而细密的纠缠。母亲慢慢拆开一只香烟壳,是平日常抽的本地产薄荷烟草。把纸铺平,摩挲良久使它温顺,递给男子,说,我要看看你的字。他拿过去,俯下身,头顶发丝乌黑,当真手里拿着服务员记账的水笔,写了一行字: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那一年庆长5岁。

她看到玻璃里映出的母亲,拿起香烟壳纸,在日光下观望男子写下的字迹,仿佛他们在旧绢水墨的时空邂逅,惺惺相惜,天高水远。母亲26岁,还很年轻。湖的对岸,城市高楼密密排布,如同塑料积木,粗陋,草率,不知所云。在荷花刺鼻的破败香气中,她的母亲,与那个皮肤发出白光的男子爱恋。在一张纸上写下一句话。这样,属于一个人的一生,已经过去了。此刻,在玻璃窗边伫立的女童,无暇顾及,只见浓密树影里突然跃出一只白色苍鹭,长腿伸出,翅膀平展,长喙衔着一尾鲤鱼,向屋檐上空飞去。

朗朗夏日天空,湛蓝纹丝不动,开阔如镜面。大鸟舒展的影子掠过,飞行轨迹划出一道银白色弧线。庆长跳跃起来,用手指叩击发烫的大玻璃窗,轻声叫嚷,看,看,它飞到那里去了。阳光刺痛她的额头,如同眼睛里全是跳跃的玻璃屑。母亲在后面伸过手来,清凉手指蒙住她的眼睛。她说,嘘。嘘。庆长,你要安宁。

母亲与那男子,是否看到那只鸟。看或没看到,都已无所谓。母亲此刻在世间,已不仅是周庆长的母亲,她代表她的自我存在呈现于世,孤单的需索情感的女子。沉默寡言的父亲,也许从未看到过母亲隐藏于不合理不平衡之中的艳光,而这原本是一个女子生命的本质所在。即使没有这些观望欣赏,她也会在时间中衰老死去。只是母亲性格暴烈无法甘愿。

庆长6岁时,母亲提出离婚。他们日益无法共存,时常造孽,互相指责,砸碎厨房里所有碗盘,长时间分床。各自是善良个体,却因出现在对方身边面目料峭互相怨怼。这真是人与人之间无法猜测解释的因缘。被组合的秩序注定各自损耗美好,只能想方设法脱离。父亲不同意。母亲起诉到法庭,执意离开,不惜一切代价。没有人知道那个男子的存在。庆长告诉自己要保持安宁。对谁也未曾提起那一次旅行。

母亲也许希望带她离开,但祖母和父亲坚决不允。祖母为此特意从棠溪乡下赶来,住在家里等待法院审判结果。父母为何会结婚,生下她来,大人的历史并非让孩子用以理解,只让他们负担结果。她躺在小床上,断断续续醒来,窄小客厅里,祖母一直发出啜泣,叔叔在旁边小声安慰。祖母照看庆长,对她疼爱有加,担心幼小的庆长因父母离异失去安稳。她清晰听到祖母心痛的声音,反复说,庆长怎么办,庆长怎么办。

她只觉得忧虑结局与己似乎全不相关。懵懂无知中只想再次入睡。

童年时大部分时间她随祖母在棠溪度过。父母偶尔过来探望,节假日带她进城同住。一直这样颠来倒去。父亲忙于做生意,长时间奔波,对她并不亲近。母亲不属于日常女子范畴,工作之余,更多精力用在旅行、阅读、聚会及无关事情上。她喜爱庆长,蹲下身张开手臂迎接她飞奔投入怀抱,紧紧拥抱。无论如何,这是世间最宠溺她的人。给她买裙子玩具各种糖果,经济并不富裕,却竭力取悦她的快乐。

即便如此,她依旧是一个频繁调换工作、经常远行及需要独处的母亲。在偶尔同睡的夜晚,她在床上看着年轻女子,穿白色镶缀细蕾丝睡衣,长时间坐在椭圆形梳妆镜前,用一柄猪鬃发梳梳理长发。发丝漆黑浓密如同云团。母亲有一种力气,由蓬勃的生命力、热烈情感、不羁野性、意志和智性互相混合搅拌而成。她的力气,使她对生活持有刚硬的叛逆之心。母亲是象征,超越生活的庸俗灰暗。

深夜她醒来,女子蹲在床边,伸出手臂紧抱她。切切抚摸她的头发和面容,无限哀恸。她不知道是否天亮,房间里寂静,只有小台灯的光隐约照亮母亲面容。母亲没有化妆,脸色憔悴,眼角一直有眼泪流下来。一如往昔的笑容。呵,母亲的笑容总是这样令人流连。她叫她,妈妈,妈妈,依旧困熟眠貌,睁不开眼睛。母亲抚摸她的额头、发际,无限留恋,轻轻说,庆长,你要记得,妈妈爱你。妈妈非常爱你。

有颗颗眼泪滴落在脖子和脸颊上温热短促,孩童却不顾惜,只想追问,妈妈,明天你能不能带我去动物园,我想去看长颈鹿。母亲说,好,带你去,我们一起去看长颈鹿。再带你去吃馄饨。你是妈妈最爱的宝贝,你是妈妈心中最美丽的孩子。她得到承诺和赞美觉得愉快,闭上眼睛安心睡去。脸上残余母亲的眼泪带着温度还未干涸。

6岁的她,未曾懂得世间生离死别的痛楚,心里浑然天真木知木觉。母亲与她告别,这痛楚是在后来绵延岁月里逐渐释放和呈现的,逐月逐年出力沉重,最终令她碎裂。母亲就这样与父亲离了婚。无法带走庆长,一无所有,哄庆长入睡后,当天晚上便坐火车离开云和去了临远。

母亲远走高飞。

在梦中,庆长看到自己是伫立窗边的女童,与一个闷热奇幻的夏日午后从未分隔。如果人的生命能够持有奇迹,母亲出手迅急没有迟疑。而父亲很快得病,婚姻失败,事业受损,一蹶不振缠绵于病榻。祖母照顾他们生活,不允许母亲探望。母亲嫁人。后来去了深圳。路途遥远,不再回来。

她深爱玻璃中映照出来的成年女子,如此美而充沛,像艳阳下盛开及时的花朵。她宁可如此。她恨过母亲的时刻,是在16岁。成年之后,她再次原谅了她。每个人只能独自面对生命的黑暗深渊断崖绝壁,风声呼啸,自身不能保全。又有谁可以互相依仗,长久凭靠。

庆长对感情失去信仰。或者说,她的信仰消失于破碎虚空的现实。

究其实质,她是一个被打败的人。

27岁,曾被打败,从现实的破碎虚空中凸显而出的周庆长,出现在许清池身边。

她醒来。看到汽车停在地下车库,清池打开车顶小灯阅读文件。睡了多久她不知道。他一直在等她醒来。身上遮挡着一件西服,散发淡淡古龙水气味。也许是苔藓、松柏、小苍兰互相混合的气味。她困惑地在空气中分辨这股幽幽入侵的气息,有片刻怅惘。他们如此逼近,封闭在一个狭小车内空间,车厢里流动的情绪息息相关,静谧宁和,如同一起相守数十年的伴侣。

这个初识的男子,提供给她的气场是未曾感受过的亲近自然。不知为何,她觉得他这样亲,却只能不动声色。这感觉来得迅猛,直接,令人措手不及。她试图一边辨别一边慢慢把它确认。她直起身,轻声对他说,我居然又睡着了。对不起,耽搁你时间。在惯有的淡漠表情之上,她的笑容没有预兆和过渡,露出大颗洁白齐整牙齿,天真无邪,如同幼童。他看着她的脸,什么也没有说。他们下了车。

为何这次出差,总是感觉疲倦,并多次陷入出神和瞌睡,她无从得知。这肯定不是她平素风格。也许这一年她压力深重。工作内容剑走偏锋观点鲜明,吸引大批固定读者,引起圈里圈外争议性评价。即便如此,这份工作,大概只使用了天性一半左右的能力。如果试图多拿出一些,只会遭受更多外界质疑和攻击。

同时,她意识到这份工作不具备开拓前景。和社会主流导向保持距离持有叛逆之意,无有可能得到大品牌广告赞助或建立其他商业合作。谁都知道时尚娱乐最吸引眼球。同时,杂志一直战战兢兢承担某种意识形态的风险。

发行始终叫好不叫座,市场部有压力。杂志换了主编和编辑总监。这次掌舵的是理性的实用主义者。她的内容具有争议性,在编辑部门里差旅支出也多。即使她提出住廉价旅馆,压缩交通和伙食费用,依旧是纯粹性支出,后续无法带来商业盈利可能。暂时没有人试图替换掉周庆长,只是一时不知道该让她如何继续。她的工作方向不明。

她只决意做完最后一期内容。偏远山区的村落瞻里,在那里保留着古建筑以及数座古老的木拱和石拱廊桥。这些传统物质因为公路拓展、洪水泛滥以及村庄经济化等原因,在逐渐被摧毁和消失之中。她会在12月出发。

她见到他的家庭。

中产阶级典型住宅。建筑优美排列和谐的独栋大屋,分列在春日园林之中。平整开阔的草坡,修剪得当的樱桃树和冬青,游泳池水波碧蓝。透过落地玻璃窗,可以看见客厅里的丝织壁纸,水晶吊灯,织锦沙发,羊毛地毯,茶几上的雕塑和工艺品,英式下午茶白瓷杯碟。车库里有越野车,跑车,随意放置孩子们的自行车和滑板。

生活此刻呈现出富足,安稳,有余裕的自由和悠闲。这种环境,对庆长来说很陌生。这不是她所在的阶层。但她却觉得这是人应该拥有的基本生活形态。难道人不应该在清洁而又持有审美的环境中生存,不应该享受到休闲和憩息的乐趣,不应该在有生之年获得尊严、愉悦、物质和精神同等丰足平衡的满足吗。赤贫,揪斗,咒骂,挣扎,污脏,丑陋。这不是常态。

他的妻子,冯恩健。穿桑蚕丝曳地小礼服,相貌平平仪态优雅。腹部高高隆起,即将坐飞机回去温哥华等待分娩。孩子也一起带走。一个12岁男孩,一个5岁女孩。即将还会有一个男孩出生。fiona安排的摄影师已抵达,在大厅壁炉前给他们全家合影。这照片一经刊出,无论如何,都会提供分量十足的一针符合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强心剂:男人要成功。女人要嫁一个成功男人。成功的生活就该是这样。

派对上全是她不认识的陌生人,很多西人,各自凑对说着各式外语,香槟,自助小食,鲜花,烛台,衣香鬓影,欢声笑语……fiona平素接触和浸淫的,就是这样的氛围吧。如此这般聪明漂亮的女子,名牌大学毕业,努力改造自己,试图得到认可,最终目的也不过是要嫁一个高于自身阶层的男子,得到另一个阶层的生活。

fiona热衷恋爱,但不持有固定恋爱关系。她清楚自己所求。骨子里她是一个县城少女,希望嫁到一个可以托付终生的男人。这个男人不能是她日常生活触手可及的普通男子。他们无法带给她超越现有水准的生活:转换国籍,带去国外,让孩子上国际学校,住别墅,开名车,每年国外度假旅行,光鲜社交派对,可炫耀的身份和地位……如果仅仅只是在上海买套房子,买辆车,她自己就能做到,不需要帮助。剧烈改造所付出的艰辛代价,务必得到相应回报。她29岁,比庆长还年长两岁。却的确真心实意爱慕和相信这一切,热血刮心,从不屈服。

几年来,身边男人来来去去迅急热闹,最终没有一个可以结婚。她在庆长面前,从不掩饰对婚姻的野心。但是,庆长看着大厅和花园里或站或行的光彩男女,这些眼神流动目光冷酷的男子,她想,这些人如果想要一个婚姻,也绝对不会是为了迎合fiona的需求而产生。但努力精彩如fiona,又凭什么不能获得她想要的男子和人生。也许这正是她的不甘愿所在,因此fiona总是需要竭尽全力地活着。

而庆长只觉得人生起早落夜,无限疲倦。

摄影师拍完照。她做完采访补充内容,工作任务完成。什么也没有吃,独自喝下好几杯香槟,脸颊发红,心有微醺。穿梭过身边一路愉悦轻快的红男绿女,只想找到一个角落安睡。

绕过泳池和花园,经过大厅自助餐台,沿楼梯走上二楼。

楼梯靠左走廊深处位置隐蔽的客房,暂时空无一人。小小房间蓝白基调,樱桃木地板被长久日光晒红,灰蓝色真丝帷幔和手绘壁纸风格清雅。走进附属卫生间,一处舒适洁净的空间。蓝白色瓷砖,镀金框椭圆形镜子,弯曲木腿支撑大理石台面盥洗台。中国老式拙朴瓷碗里,放着手工制作植物香皂。她再次拧出冷水,用双手捧住,泼到脸上,对着镜子凝望自己。

庆长很少化妆,不抹香水,不看女性杂志,不戴饰物。没有穿过高跟鞋,不热衷修饰,无谓对男人作出取悦依赖的姿态。她不是以女性美或女性特征作为重要的人。这是一扇在她生命中被关闭起来的门。劳作,远行,香烟和烈性酒,刺青,恋爱,思考,阅读,这些能带给她刺激。她需求自然的质地和属性,始终如此。

在媒体圈子里工作长久,看惯各种虚头把戏,虚浮膨胀。玩乐它是一回事,被它愚弄又是另一回事。如果不参与集体狂欢,就会被孤立。美与郑重被定义为矫情造作,恶劣丑陋却能引起群情亢奋。这是一个颠倒的时代。人们迫不及待消除清洁的缓慢的朴素的真实的存在,却在虚拟、幻象、谎言、盲从、攻击之中志得意满。

她看着镜中女子,轻声问,你疲倦吗。孤单生活时日长久,却并未让人完全失去戒备。她并不接受形单影只,只是灵魂伴侣一直没有出现。

推拉式木格窗铺设出宽大窗台。脱掉球鞋,坐在窗台上。窗外是屋后花园,夜幕低垂,次第亮起灯火。隐约有孩子的嬉戏、西人英文以及音乐、狗吠的声音传送。院子里栽种大片桂花树,她因此得知刚才穿过花园,空气中馥郁芳香来自何处。白色印度细麻窗帷把这一块区域包裹,形成狭小空间。幼时,当她难过或困惑,总想觅得一处隔绝空间隐匿。衣柜,大箱子,窗台,任何角落。这种把世界遗弃脱身而去的状态,有让人上瘾的意味。

此刻她脸贴着玻璃,在角落里感觉到安全。也许这是她应该存留的位置,之外的风光不是她的。房间里暖气充足令人倦怠。她睡去,并且不知道自己睡了多久。

在某种警觉中她惊醒。

天色漆黑,花园灯火闪耀。窗帘被拉开,窗台敞开无余。男子坐在一把安娜皇后风格扶手椅上,双肘搭着扶手,默默盯住她。楼下客厅和游泳池花园传来音乐喧笑,扑打起伏的阵阵潮水。他们两人,如同沉没于暗蓝大海底处。又仿佛搭乘一艘已离港驶向夜色的大船,幽暗两岸灯火渐行渐远。人世被搁置,今生被远远推开。她的内心突然格外镇定。

赤脚下地,摸到球鞋慢慢穿上。被他观望,心安理得,置身于此仿佛正是为了等待他一路循迹而来并最终把她捕获。

他说,睡得可好。

她说,还可以。如果你不在,也许还可以更久一些。

他说,据说动物有本能找到最适合睡眠的角落,完全凭靠一种直觉。

她说,你也找到了。可见这并不是什么独到本事。

他说,现在下楼去吃点东西。逃避只能一时,不可能是长久。

她一定听到过有人用这样的方式说话。在一个陌生房间里,与相识不到10个小时的男子,发生这般直截了当的对话。仿佛他们是失散很久的爱人。仿佛他是前世为她在棺木上洒落泥土的人。仿佛他是层层流光转化之中,给予她躯体的父亲和经由她的躯体分娩而出的男婴。

一声不吭,跟随在他身后下楼。他带她到餐台,拿过白色盘子,挑选三文鱼、意大利软质奶酪、橄榄、数颗新鲜树莓,又倒一杯白葡萄酒给她。这些食物,每一样正中她心意。她把食物端到角落边桌上,一言不发,开始进食。他倒了一杯相同的白葡萄酒,看着她,慢慢啜饮。

事后多年,想起与许清池的相见。她想这个相见最终的作用,是帮助对方在这个由规则、秩序和客观性结构组合的现实中,找到一个接近真相的位置。但并非接近彼此的真相,而是接近各自的真相。来到一个正确位置,以此看到退却中日趋微弱的光泽,出人意料熊熊燃烧起来。这样拼尽全力,这样俯身投入,等待花火熄灭之后,昭示出各自本质的凛冽和空洞。他们各自的出现,挟带特定意义。这是在很远很远之后的道路上,接近终点,回头看望,才能明白的起点。

究其本质,情爱是一条通往各自生命深渊边际的路径。最终目的是趋近真相。

如果有人说,我爱你。会爱你至死。心意单纯的女子,会从中得到满足,并祈祷它成真。撞到周庆长,她的想法是层层推进的:一,对方以此作为意淫工具,他在让自己high。这是和被表达者没有关系的事情。二,她愿意静心等待,让说出这句话的表达者,在时间推进中,最终看到手里搬了块石头,但不愿意砸向自己的脚。三,或许他一年之后早已忘记何时何地说过这句话。四,其实他对数量庞大的女人说过相同的话。在她的观念里,说得过分美好以及圆满的言语,都不会是真实。

这也意味着,如此这般的庆长,虽然16岁开始沉沦于数度迅急恋情,骨子里却是一个冰冷理性的人。

也许她一直寻找可以并肩站在一起的人。渴望能够爱上一个人。一种超越理性和现实的情感。或者说,是突破生命界限和范围的付出和得到。想起他的名字,心脏为此温柔而疼痛的振颤,激情迸发的拥抱,身心融合的炙热和亲密,在世界尽头携手相伴不离不弃的永恒……有时,她觉得自己依旧情怀天真,充满一触即发的能量和燃料,是一个追寻完美的理想主义者。也许她是一个真正归属于浪漫的人。这样的人,实质上对情感本身持有难以言说的一种强烈的消极和质疑。同时这又是他们最为刚强的期许。

除却以冰冷理性所隐藏的天真,在她内心深处,存在一块失陷的区域,也许与价值观或标准没有瓜葛,只与历史血肉关联。无法分辨,无声无息,不动声色,无法解决。成为身体深处一块隐匿而坚定的黑色组织,容许它稳定存在,如同容许旷日持久与生俱来的一块伤疤。从16岁开始,她寻找一个替代父亲角色的男子,需索一种可无限度信任和依赖的关系,一种百般试探和考验的关系,一种压力重重充满冲突暴戾的关系,一种具备强烈存在感的关系。她的性格偏执激烈,着实危险。事实上,她从未获得过满足,倒是把自己和别人伤害得体无完肤。

她自知情感部分的生长缓慢而变异,也许在少女时期就已停滞。只不过在体内植种一株死去的叶芽,纤细青葱的嫩芽,不会衰老只会死去。她很清楚这一点。在得不到感情的时候,她保持睡眠状态。

生活本身千疮百孔,人,又岂能幻想借助他人微薄之力得到成全。感情的解脱与他人无关,只与个体的超越性有关。高级的感情,最终形成精神和意识。低级的感情,只能沦落为脾气和情绪。其实她从未如幻想过的那般去爱和被爱。她也不相信有这样的人存在。

所谓爱情,在3个月之后注定消逝的荷尔蒙游戏。它已不能够成为她的信仰。

没有人知道她快速结过婚,又离了婚。在杂志社里,庆长是个性孤介的单身女子。抽烟,衣着不羁,沉默寡言,工作有成效。远天白地,从不觉得辛劳。忙碌尽力,有时加班通宵。

相对于工作上的积极进取,在感情上,她成为一个随时保持克制及后退态度的人。不把目光投注虚妄未来,关注当下。如果命运的河流带来什么,那么就捞起什么。一路播种一路收获,不过如此而已。现实中的庆长,面对自己缺漏的人生,卑微的处境,所能做的,只是实践一切行动,推进,继续。并做好准备迎接时时呼啸而至的重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www.74txts.com
女生耽美小说相关阅读More+

温暖的弦

安宁

水北天南

安宁

吹不散眉弯

安宁

风舞

安宁

锦绣缘

念一

新锦绣缘

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