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沈葆桢倒是不知刘明灯与李国楼有何矛盾。问道:“刘镇台。你向李国楼提出什么计策。”
“战争时期。必用战争手段。慈不掌兵嘛。我向李国楼提出。把屏东平原的庄稼和村落全部烧毁。让日军不能在屏东收获秋粮。只要挪过冬季。日军必败。沒料到反被李国楼臭骂一通。说我这样会把卑东族人和排湾族人逼上绝路。还说我是千古罪人。把卑东族人背叛祖国的罪过。扣到我的头上。你说气不气人。”刘明灯气得撩起一脚。把地上的一颗碎石。踢出三丈之外。
沈葆桢还是识大体。劝慰道:“刘镇台。你也别生气。李国楼自有他的道理。这种战术上的分歧。无伤大雅。李国楼这个人。还是挺大度的。不是嫉贤妒能之人。只要收复台湾失地。功劳少不了你。”
“他是总指挥嘛。怎么说。我就怎么做。你也知道。我是一个藏不住话的人。发几句牢骚而已。不用老子的计策也罢。只是李国楼的策略太过保守。自诩得到左大帅真传。我看那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胆子比老鼠还小。我若是西乡从道。一定把他杀得落流水。我与你说说??????”刘明灯拖着沈葆桢。一起走向指挥室。刘明灯打内心看不起李国楼的战略部署。沒有一点新意。说來说去。就是缓进急攻。李国楼还不如他手下一名参事。这种人还能做台湾总指挥。还能小胜几场。真是沒天理。只怪自己一战失利。让建武军到现在还抬不起头來。连军事发言权也沒有。竟然要听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儿的军令。
刘明灯练出了八千兵马。再加上补给了大批的武器弹药。胆气壮了。就想直逼日军老巢。。龟山。与日军决一死战。但战术部署李国楼已经制定好了。他只能服从军令。按部就班的打仗。战术上的诸多掣肘。让刘明灯满腹怨言。
沈葆桢不断劝慰刘明灯。要刘明灯以大局为重。千万不要违反李国楼的军令。
刘明灯抒发情怀。在作战室里大展宏图。指点台湾山川。他制定的战术部署。最大的区别就是先攻取哪里。
刘明灯想让三万清军主力。直取屏东平原。先收复大片失地。而李国楼制定的战术部署。是以收复战略要地为首要目标。沒有大举攻取屏东平原的决策。两人的理念有所不同。
至于孰对孰错。英雄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刘明灯哪敢违悖军令。发泄一通怨言。就按照李国楼制定的战术。布置各路兵马。
刘明灯一丝不苟的神态。让沈葆桢放心了。能让这么多军官执行军令。说明李国楼制定的战术。沒有多大的纰漏。至少不会自绝后路。
进兵时刘明灯便派出部队专事转运。令建武军后军在露门山等地储存三个月粮草。屏东平原一带秋粮在9月底收割。刘明灯遂把进军时机选定在收获季节。以便就地取粮。
7月底。刘明灯认为一切准备就绪。自认比李国楼高出一筹。已经无懈可击。便令二十余营清军分三路进兵。
中路傅先楚率军从狄道以北三十里渡河。左路杨世戴率军取道狄道南面的南坪进峡城。右路刘明灯率部由马营经红土窑进大沱河。为防止日军袭击。规定中路以一半兵力留驻北岸。一半渡过大沱河修筑堡垒。左右两路则待中路在河南扎稳脚跟以后再行渡河。
清军每进一处。各派队分支包扫而前进。企图将正在大沱河南岸分散活动的卑东军一并驱往排家崖。迫其背水一战。达到“聚而歼之”的目的。
卑东军为缩短战线。在大沱河北岸进行了骚扰阻击。给清军以杀伤后。即撤往河南。驻扎于离大沱河南岸十里的盔甲集一带。想以茂密的丛林阻挡清军。
刘明灯对于李国楼制定的策略。其实是满腹牢骚。让兵强马壮的“建武军”过丛林、爬雪山。缓进急功。去打背叛大清的卑东军。这不是大材小用嘛。但现在李国楼是台湾最高军事长官。刘明灯沒能说服李国楼。反而被李国楼说服。亲率四千建武军率先与卑东军主力决战。
此外。李国楼令提督白朗宁统领常胜军策应刘明灯渡过大沱河。同时。派李运捕率领五营新武军分驻屏林、平溪两镇。并调黑山族土司于荣谷带“番勇”分驻各隘口。均受左路白朗宁节制。又调聂士成步队二营、马队三营。炮队一营。由打狗进至白鸡山一带。防止大股日军北进。并兼顾刘明灯大军。李国楼自己也亲临屏东平原的新淀地区。直接指挥战斗。
卑东军加紧准备防御清军的进攻。卑东军撤退到大沱河南岸之后。曾与日军一起在大沱河南岸修筑了一些堡垒。开始以堡垒为依托。对清军采取步步阻击的战术。想靠堡垒战术。大量杀伤清军。
大沱河南岸的盔甲集和狄道。是卑东军的两个出入口。再往后撤退便无险可守。自刘明灯渡过大沱河之后。三路大军猛攻狄道。以强大的火力。一举收复狄道。消灭一千多名卑东军。二百多名日军。
建武军占领狄道之后。盔甲集便成为卑东军、日军出入玉山的唯一通道。因此。卑东军着重加强了盔甲集一带的防御。“卑东国王”罗惺忪不愿回到跑到屏东平原打仗。卑东军在平原作战。不是清军对手。
平原作战的军事弱点。敌我双方了然于胸。通常情况下。平原作战就是消耗战。到底谁消耗的起兵力。敌我双方心里一清二楚。不怕死的日军也不愿意和清军拼消耗。更何况人数越打越少的卑东军。
日军作战部制定的策略。便是让四千名卑东军死守盔甲集。依托天险阻击清军。为了鼓舞卑东军士气。中将西乡从道在排家崖派驻了二千日军。共计六千多人集结在盔甲集一线。日军已经不相信台湾少数民族。为了防止四千名卑东军在战场上“起义” 。“卑东王子” 兼“总理大臣”罗世杰亲自率领四千大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